脾胃不和是怎么回事?

2019/10/16 15:09:55来源:村医之家作者:欧阳军

“脾胃不和”是一种中医常见的疾病证候之一。由于脾胃的慢性病证大多数皆有脾胃不和的表现,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祖国医学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说明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一旦伤了脾胃,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下面,笔者就“脾胃不和”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述。


脾胃为什么会不和?


脾和胃关系密切,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脾有“后天之本”之称。《内经》中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记载,把脾胃比做一个粮食仓库,人体所需的饮食营养都来源于脾胃。


脾与胃是互为表里的,胃为六腑之一,属表;脾为五脏之一,属里。从经脉上看,足太阴脾经通络于胃,而足阳明胃经又联络到脾。二者在生理上是紧密配合,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性本燥而喜润,脾性本湿而喜燥;二者一纳一化,一降一升,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人们通常所说的“脾胃不和”,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疼痛喜按,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甚则不能食。同时或见喛气、呃逆,甚则呕吐,便溏,或久泄不止;四肢倦怠无力,发凉。这些症状用中医理论来分析,主要在于脾胃的运化与受纳以及升清与降浊发生了故障。


受纳运化破坏 受纳就是接受、容纳,是胃的生理功能,运化是运输转化,是脾的生理功能。


胃接受、容纳从食道进入的饮食水谷,故又称之为“水谷之海”。胃受纳水谷后要进行腐熟,把水谷变成食糜状态,再下行到小肠,经小肠“泌别清浊”,浊者下传于大肠,清者即营养成分,经过脾主运化的功能送到全身。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有运输转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所以,脾功能健全者,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工作劳动效率高。


脾还能运化水湿,也就是说脾有促进体内水液代谢作用。它能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此外,还要把各个组织器官利用后而多余的水液,运输到肾,再送到膀胱,排泄于体外,从而使体内水液代谢平衡。


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是相互协调的,这一纳一化构成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这种受纳与运化受到破坏,不能密切配合,就会发生“脾胃不和。


胃不受纳则饮食减少,或不能食,食后胃中嘈杂。脾失运化则会出现食后腹胀、思睡,肌肉得不到营养而见消瘦,四肢无力等症状。


升降失调  升降是中医说明脏腑之间特有的功能的一种整体观点,脏腑之间必须有这一升一降,才能产生生理功能。脾升是升清,胃降是降浊;“清”是饮食水谷中的营养成分,“浊”是饮食水谷中的糟粕。


具体地说,食物入胃后进行腐熟消化,然后传至小肠,再由脾运化全身,这是由胃气的下行作用而形成的。而脾吸收水谷精微以后,又将水谷精微之气上归于肺,再输布于其他脏腑。脾升胃降虽说是一对矛盾,但又必须相互依赖,也就是说,脾升要依靠胃气的资助,而胃降又要依靠脾气的动磨。


由于胃以下行为顺,脾则以上升为顺,因此在脾胃的升降发生病变时,可以反映出四种情况,即不升、不升不降、不降、不降反升。前两者表现为食后困倦、思睡、腹胀、四肢无力、腹泻,甚则内脏下垂等。后两者表现为噎、膈、胀,胃脘痛、嘈杂、呕逆、嗳气,甚至呕吐等。


脾胃这种内在的生理关系,在正常状态下是密切协调配合的,叫做“脾胃调和”。在发生病变时,这种协调配合上受到破坏,则称为“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诱因


在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以燥、湿最为显著。因为在脏腑属性中,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湿邪侵入脾,会形成“困脾”,燥邪结于胃,则形成胃燥热证。


在情绪方面,脾胃与忧、思关系密切,“忧思伤脾”,也就是说人过分的忧虑、思考,会使脾胃功能减弱,造成“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再如饮食不节或饮食失调,也可直接使脾胃受到影响。过多的吃生冷油腻的食物或酗酒,也能耗伤脾胃之气而发病。


此外,虫积(即肠道寄生虫病)也是造成脾胃不和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上既要用调和脾胃法,又不可忽视引起脾胃不和的病因,既要对症治疗,又要审证求因。


脾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一、脾胃虚弱:


即脾气虚与胃气虚同时出现。临床常见有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喛气呑酸、恶心呕吐、腹痛喜按、食后痛减、胃脘满闷、腹胀便溏,或见浮肿。病久则面色萎黄,倦怠无カ,肌肉消瘦。舌淡、苔白,舌体胖嫩而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即党参、半夏各10克,茯苓、白术各12克,炙甘草、陈皮、木香、砂仁各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七天为一疗程。


加减:食欲不振加鸡内金12克,吞酸加鸟贼骨10克,胃脘隐痛加白芍10克,腹胀加厚朴10克。或服用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


以湿盛为主者,症见舌苔白腻而滑,口淡口甜而不欲饮水,心下痞满,倦怠纳呆等,可在汤剂中加入苍术12克,厚朴10克,生姜3片,大枣五5枚。或服用中成药香砂平胃散或丸。


以饮食停滞为主者,加焦三仙10克,或服用中成药:加味保和丸、调胃散等。


以饮食停滞、腹胀痞满为主者,可加入枳实6克,或服用中成药:香砂枳术丸等。


以脾虚为主者,饮食不消,或吐或泻,脉虚而缓,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即炒扁豆、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2克,山药、薏苡仁各15克,莲子肉、陈皮各10克,砂仁、桔梗、炙甘草各6克,大枣3枚。或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等。


凡慢性胃肠道疾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肠结核、肝硬化等病中,有以上脾胃虚弱证候的,都可采用上列健脾和胃的治法。


二、脾胃虚寒:


即脾阳虚与胃阳虚同时出现。多为脾胃虚弱失于调治所致,所以除有脾胃虚弱症候外,尚有寒象,如消化不良、食后腹胀满,脘腹隐痛不止,喜按喜热,呕吐呃逆,久泻不止,怕冷、四肢发凉,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不振,尿少浮肿。妇女白带稀而多。舌淡、苔白,脉迟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理中汤加味。即党参15克,干姜10克,白术、甘草、良姜、红蔻、木香各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七天为一疗程。


加减:若寒盛阳气衰弱、腹痛甚者,加炮附子10克,泛酸多者加乌贼骨15克,瓦楞子10克,呃逆者加丁香6克、柿蒂10克,痛止后服香砂六君子丸,以作调理。


若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拘急时时作痛,即“虚劳腹痛”,可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小建中汤加减。即焦白芍12克,桂枝6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大枣5枚,贻糖60克。


若表虚自汗者加黄芪40克,肢凉怕冷加附子10克,胃寒剧痛加高良姜、香附各10克,呃逆加丁香6克、柿蒂10克,呕吐加陈皮6克、姜半夏10克,食欲差加鸡内金12克、炒谷麦芽10克,久泻加禹余粮10克、赤石脂12克。


凡是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白带过多等病症中具有上述证候者,都可采用上方治疗。


患有脾胃不和的病人也要注意饮食的禁忌,善用食物疗法来防病调理。例如一些性质寒凉的蔬菜、瓜果中,如黄瓜、香瓜、梨、香蕉、菠菜等不宜食用。可选择一些性温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物,如苹果、葡萄干、山楂、大枣、核桃、萝卜等。


生姜、辣椒、大蒜、酒等多属辛热之品,少食可通阳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寒证,但多食则动火,损伤目力。


对于同时患有眼病、皮肤生疮的人须禁忌。动物肥肉及油炸食物等难于消化,有损脾胃功能,要慎食。富有营养的鸡鱼肉、蛋及牛羊肉等瘦肉,动物内脏如猪肚、羊肚等可“以脏养脏”,调补脾胃。


同时还应适当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慢跑、练气功等对增强脾胃功能,治疗脾胃不和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