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呼吸时间特此盘点临床上雾化吸入治疗的 10 大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传统「呼三联」方案
传统的雾化吸入方案(即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通常称为「呼三联」,曾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遗憾的是,这三种药物其实都不适合雾化。
(1)地塞米松:无雾化剂型,该药进入体内后需要在肝脏代谢才能起效,脂溶性低、水溶性高,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低,在气道内滞留时间短,较难通过雾化吸入发挥局部抗炎作用,疗效相对也较差。
(2)α-糜蛋白酶:无雾化剂型,对视网膜毒性较强,雾化时接触眼睛容易造成损伤;遇血液迅速失活,不能用于咽部、肺部手术患者;有报道该药对肺组织有损伤,吸入气道内可致炎症加重并诱发哮喘,故不适合雾化。
(3)庆大霉素:无雾化剂型,气道药物浓度过低,达不到抗感染的目的,细菌长期处于亚抑菌状态,易产生耐药,同时可刺激气道上皮,加重上皮炎症反应,故不适合雾化。
误区 2:喷射雾化器的氧流量不适
喷射雾化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雾化器,其产生的颗粒直径和释雾量取决于压缩空气泵性能或氧流量。其中压缩空气泵产生的压力和流量较为恒定,所产生的气溶胶颗粒大小适宜,稳定性较好。
若是使用氧气源驱动,则氧流量需调节为 6~8 L/min。氧流量过小,产生的颗粒较大,不能到达作用部位;而流量过大,易导致药物过早过快的丢失。
误区 3:雾化液总体积过大
建议雾化液总体积为 4~5 ml。总体积过大,容易使药液溅出,导致雾化时间过长,对于 COPD、哮喘等患者易使之疲劳,对于患儿来说,雾化时间过长会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不耐烦、哭闹等,吸入效率也大大减低。总体积过小,则残留体积占比过大,雾化药物太少,到达下呼吸道的药量也相对少,达不到治疗效果。
误区 4:认为雾化时间越长越好
在雾化液总体积和气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其实雾化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大约 10~15 分钟,而且喷射雾化器的残留体积一般是 0.5~2 ml,当剩余雾化液小于残留体积时,雾化器就不会产雾了。
而且随着水分蒸发,气溶胶的温度逐渐降低容易引起支气管痉挛,雾化液浓缩、药物输出减少、颗粒增大,雾化效果也会变差。
误区 5:雾化吸入时刻意用力呼吸
患者的认知和配合能力决定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雾化器,而患者的呼吸方式将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中的沉积。用力呼吸易产生湍流,局部易产生湍流,促使气溶胶因互相撞击而沉积于大气道,导致肺内沉积量明显下降。所以雾化治疗前,应教会患者正确的呼吸方式,平静呼吸过程中,间断进行深慢呼吸,将更有利于气溶胶沉积在下呼吸道和肺泡,以提高雾化治疗效果。
误区 6:不注意体位
雾化治疗时,患者宜取坐位并保持上半身直立,这种姿势有利于膈肌收缩,保证药物更充分的进入下呼吸道和肺泡。
雾化治疗会使痰液稀释容易刺激患者咳嗽,这种姿势也便于及时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半卧位或侧卧位进行雾化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潮气量、深吸气量以及排痰,且雾化器杯体容易倾斜,导致药液溅出,从而降低雾化治疗效果。
误区 7:雾化治疗前后不注意清洁口腔及面部
雾化治疗前要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减少微量误吸,以及降低吸入阻力,避免过多药物沉积于口咽部。治疗后要洗漱,防止药物在口咽部、面部沉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误区 8:雾化治疗前不注意清除气道分泌物
患者的呼吸系统特征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如气道黏膜炎症、肿胀、痉挛,分泌物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系统的分布不均一,狭窄部位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阻塞部位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从而使临床疗效下降。
因此,雾化治疗前,应尽量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
误区 9:以静脉制剂替代雾化制剂使用
静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如酚、亚硝酸盐等吸入后可诱发哮喘发作。非雾化制剂的药物无法达到雾化颗粒要求,无法通过呼吸道清除,可能在肺部沉积,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不推荐雾化使用。
误区 10:一次雾化的药物种类过多
一般尽量使用单一药物进行雾化治疗。若在同一雾化器中配伍使用多种药物,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可以参考下表。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