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突发不良情况,应对策略一文掌握

2019/4/15 13:20:33来源:医学内刊

雾化吸入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及静脉用药相比,雾化吸入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随着抗生素限制越来越严格和人们对雾化疗法认识的不断提高,雾化吸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


但雾化吸入并非绝对安全,如果吸入不当也会引起并发症。对此,临床医生该如何应对呢?


气道阻塞


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幼年或老年患者。幼年患者往往由于咳痰不利,支气管内常有黏稠的痰液滞留,容易造成幼儿纤细的支气管受到阻塞。而对于老年患者,长时间使用低渗雾化液,很有可能造成痰液稀释膨胀而形成小支气管阻塞,从而加重缺氧状态。


雾化吸入过程中患者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发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表现。


处理:


认真仔细评估患者,对于痰液多且黏稠的患者,要尽量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出后再行吸入治疗。


老年患者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低渗雾化液,连续应用最好不得超过1周。


雾化吸入过程中,鼓励患者有效咳嗽,配合叩击胸背部,及时排出湿化的痰液。必要时吸痰,以免呼吸道阻塞。


雾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气管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支气管痉挛


一般是由于吸入过快或吸入量过大所致。由于过多的气溶颗粒快速进入支气管及肺泡,形成过饱和的雾液,造成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患者对吸入的药物过敏,或者雾化的药物刺激性大也可导致。


另外,有哮喘病史者吸入低温气体可诱发支气管痉挛,哮喘持续状态者因雾化气体中氧含量较低,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雾化过程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憋喘,胸闷,不能平卧,皮肤、黏膜发绀等表现。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处理:


用药时,应严格掌握雾化吸入的药量,避免剂量过大。并掌握好雾化吸入的速度,避免过快、过猛。


首次雾化的老年体弱患者先用较小剂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


哮喘患者湿化雾量不宜过大,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为宜。雾化前机器预热3分钟,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一旦在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暂停吸入。发生哮喘者予以半坐卧位并吸氧。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使用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如氨茶碱等。病情不能缓解、严重缺氧者可行气管插管等。


急性肺水肿


主要是由于吸入雾量过大且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雾滴持续进入肺泡内,水的表面张力高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张力,就会引起肺泡萎缩,并导致肺组织间液静水压下降,从而使肺毛细血管中的水分渗透进入到肺泡中,引起肺水肿,甚至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患者可出现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发绀等一系列表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


处理:


应避免长时间、大流量雾化吸入,每次雾化时间5~15分钟,流量6~8L/分钟为宜。如必须使用大剂量时应分次给予。


一旦发现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并给予高流量吸氧。同时给予镇静(如安定)、平喘(如氨茶碱)、强心(如西地兰)、利尿(如呋塞米)和扩血管(如硝酸甘油)等对症支持治疗。


真菌感染


长期雾化吸入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液,可致正常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引起呼吸道的菌群失调,使得各类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肺孢子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真菌感染,以肺部感染和口腔感染最为常见。


前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高热、咳嗽、咳痰和气喘,肺部可闻及啰音,肺部X线可见炎症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等。后者主要表现为舌头或口腔内壁可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患者自觉疼痛,无全身症状。


处理:


首先需要严格掌握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适应证,有条件者应根据药敏选择窄谱抗生素,避免滥用和频繁更换抗生素。


嘱咐患者每次雾化吸入后都要漱口或彻底清洗口腔,并注意多喝水,避免药液残留。


对连续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的老年患者,必要时可口服酮康唑预防。免疫力低下者,可考虑注射胸腺肽以提高免疫功能。


肺部感染者可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口腔感染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进行局部治疗,选用抑制真菌生长的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患处涂抗真菌类药物如2.5%制霉菌素甘油等。


呃逆


多见于雾化吸入过快、过猛时,大量的气雾微粒被吞入刺激膈肌,或者伴同大量冷空气吸入刺激膈肌,从而引起膈肌不自主、间歇性的痉挛。


患者出现呃逆不止的症状。


处理:


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雾化开始先用较小雾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


一旦发生呃逆,可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式终止呃逆,或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及快速饮冷水,亦可采取氯丙嗪或甲氧氯普胺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