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药物未必都能起效快

2017/7/12 12:01:22来源:村医导刊作者: 张亚明

  吸入疗法历史悠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多国政府推荐为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首选疗法。

    吸入疗法包括气雾吸入、经储雾罐气雾吸入、干粉吸入以及雾化吸入等,以雾化吸入适应人群最广泛。临床上,雾化吸入常用的药物有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糖皮质激素、祛痰药、抗菌药物等。不少人以为,雾化吸入疗法起效迅速,其实不然。

 

  药物应用于机体,根据其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前者系指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后者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以后所呈现的作用。

 

  雾化吸入是应用特制的气溶胶发生装置,将水分和药液形成气溶胶微粒,随呼吸气流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吸入给药是一种局部用药,也可以呈现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有些药物主要沉积在气道,与气道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产生局部作用;有些药物则主要是通过肺吸收而产生吸收作用。

 

  对于吸入后主要产生吸收作用的药物来说,由于肺部吸收速度很快,所以不亚于静脉注射,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后通常数分钟内即可起效,是用于快速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症状的“缓解性药物”。肺部吸收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肺部吸收面积巨大。

 

  肺由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组成。肺泡囊的数目估计达3亿~4亿,总面积可达体表面积的25倍。肺泡囊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所构成,这些细胞紧靠着致密的毛细血管网,细胞壁或毛细血管壁厚度只有0.5微米~1微米。肺泡囊是气体与血液进行快速扩散交换的部位,药物到达肺泡囊即可迅速吸收而显效。

 

  对于吸入后主要产生局部作用的药物来说,不会迅速起效,有的药物甚至起效较慢。如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不会比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起效快。

 

  值得一提的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一类起效慢的药物,通常需要长期、规范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一般在用药1~2周后,症状和肺功能有所改善,气道高反应性的改善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在哮喘的治疗中只作为“控制性药物”使用。

 

  雾化吸入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其说明书中的适应证只有支气管哮喘,说明书中明确说明:“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后,对哮喘症状控制情况的改善出现于开始治疗后2~8天内,但在随后的4~6周仍没有达到该药的最大治疗收益”,非口服皮质类固醇依赖的病人“用推荐剂量的布地奈德治疗,一般在10天内产生治疗作用”。

 

  因此,在评价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时,应注意以上特点,切莫过早做出疗效不佳的结论。

 

  此外,雾化吸入虽然无需患者吸气配合,但慢而深的呼吸有利于气溶胶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沉积。患者的呼吸形式会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沉积,如呼吸频率、吸气流量过快,会导致肺内沉积量明显下降。

 

  哮喘急性发作,特别是中重度急性发作时,吸入的药物到达小气道的量会减少,故有专家建议,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应首先使用快速、短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全身性激素,在急性症状控制后,再改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患者的呼吸系统特征也可影响气溶胶在呼吸道的输送,如气管黏膜的炎症、肿胀、痉挛,分泌物的潴留等病变,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时,吸入的气溶胶在呼吸系统的分布不均一,狭窄部位药物浓度可能会增加,阻塞部位远端的药物沉积减少,从而使疗效下降。

 

  因此,雾化治疗前应尽量清除痰液和肺不张等因素,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而不是在雾化吸入后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祛痰药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