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疗法,你的操作规范吗?

2017/6/26 8:47:57来源:医生汇呼吸论坛作者:小医

雾化吸入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是呼吸内科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通过特殊的雾化装置将药物溶液、干粉或混悬液雾化分散成细小的雾滴或微粒(直径<5μm)悬浮于气体中,并吸入鼻咽、喉、呼吸道及肺泡等部位,使药物沉积在病灶区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吸入的药物可直达患处,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其他给药方式,其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现对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做一简单介绍。

 

雾化吸入目的及优点


雾化吸入释放小雾滴直接作用于呼吸道,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呼吸道炎症及水肿,并利用药物使炎症缓解和消除。湿化呼吸道,减轻支气管痉挛收缩,稀释痰液,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减轻咳嗽,使吸入的空气湿润,减少呼吸道刺激。药物直接作用局部吸收迅速、充分、药物用量小,仅为其他给药途径的1/10。雾化给药优点在于增加药物到达肺部的有效浓度,副作用小,安全度高。有报道静脉给药药物到达肺组织的仅为2%,而经雾化器的雾化颗粒有10%可进入肺内,到达靶器官的量达90%。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1.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的治疗

 

临床吸入用药主要有痰液溶解剂、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这几大类药物。

 

①盐酸氨溴索和N-乙酰半胱氨酸为临床常用的痰液溶解剂。其中盐酸氨溴索目前临床上使用广泛,用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的辅助治疗。虽然国内已有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剂型,但临床没有盐酸氨溴索应用普遍。国外已有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剂型,国内尚无,说明书亦未推荐雾化吸入使用。目前临床应用氨溴索静脉制剂雾化吸入治疗的相关报道较多,疗效明确,不推荐用超声雾化给药方式。

 

②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控制气道炎症,缓解哮喘症状,是当前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同时也用于重度伴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雾化吸入剂有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吸入剂。对大多数雾化器,适当的药液容量为2~4mL,不能将药液稀释。丙酸倍氯米松,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改善支气管阻塞症状。

 

③支气管舒张剂是预防或缓解哮喘和慢阻肺患者症状的常规治疗药物,首选给药方式为吸入治疗。雾化吸入剂大多为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常用的有特布他林、沙丁胺醇。

 

④抗胆碱能药物主要作用于中央气道, 支气管解痉作用较β2受体激动剂稍弱,但持续时间长,与β2受体激动剂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

 

2.支气管扩张症治疗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树的病理性、永久性扩张,导致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的气道慢性炎症。由于支气管结构破坏,痰液引流不畅,加上反复加重及经常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使得气道内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的多重耐药细菌长期存在。一旦感染急性加重,除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外,可以雾化吸入抗菌药物作为局部治疗,增加抗菌治疗效果。有研究报道,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使用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或多粘菌素E雾化吸入,2次/d,疗程7-14天,可获得良好疗效。近年来国外有报道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长期雾化吸入上述抗菌药物疗程为4周-12个月不等,可以显著减少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和延长急性加重间歇期。

 

3.激素敏感性咳嗽治疗


慢性咳嗽中,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因此被统称为激素敏感性咳嗽,占所有慢性咳嗽病因的63%。咳嗽变异性哮喘应用ICS(布地奈德混悬液1.0-2.0mg/次,2次/天)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有效缓解咳嗽,当疗效不佳时加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首选ICS,通常吸入中等剂量ICS(布地奈德混悬液2.0mg/次,2次/天),连续应用8周以上。变应性咳嗽给予ICS(布地奈德混悬液2.0mg/次,2次/天)或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需4周以上。

 

雾化吸入相关注意事项

 

1.教会患者正确雾化吸入方法,应深吸气使药液充分达到支气管和肺内。

 

2.吸入前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

 

3.吸入后切记漱口,防止药物在咽部聚集,用面罩者应洗脸。

 

4.吸入时患者取舒适体位,雾化后痰液稀释刺激患者咳嗽苏,及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5.吸入药液浓度不易过大,吸入速度由慢到快,雾化量由小到大,使患者逐渐适应。

 

6.心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注意防止湿化或雾化量大造成肺水肿。

 

7.对自身免疫功能减退患者,雾化吸入时应警惕诱发口腔霉菌感染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专家组.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4):2696-2708.

[2]雷婷婷,赵荣生. 雾化吸入给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临床治疗药物杂志,2016,14(3):1-5.

[3]韩飞,晏丽,朱大治等. 雾化吸入法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4):2218-2222.



作者:小医

来源:医生汇呼吸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