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骨质疏松知多少?

2018/5/20 18:50:55来源:合理用药科普作者:刘阳

药源性骨质疏松(DIO)是因为长期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且易于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


药师提醒大家:吃药,慎防吃出骨质疏松症,特别是年老体弱、多病缠身的老年人。那么,哪些药物能引起中老年人骨质疏松呢?现挑主要的举例如下,以引起大家注意。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见药物代表: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


滥用激素是常见的药源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激素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加速蛋白质的分解;增加钙磷排泄,减少蛋白质粘多糖的合成,使骨质形成障碍;激素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具有抗维生素D活性作用;长期应用后易出现骨质疏松、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减少、肌肉萎缩等。


这类药源性骨质疏松症除表现为腰背痛外,还是老年人自发性骨折的重要因素。骨质疏松、钙、病理性骨折是大剂量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当需要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并充分补充营养。


2

抗癫痫药


常见药物代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可见其骨代谢异常,包括低钙血症、低磷酸盐血症、维生素D3活性代谢的血浆水平降低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更新加速。建议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应接受安全、充分的日晒,进行负重运动并避免吸烟、饮酒等可能降低骨密度的危险因素,适量补充维生素D3和钙剂,定期监测骨密度。


3

利尿药


常见药物代表:速尿、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长期服用后,能导致严重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体液失衡,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低血钙等;胃肠道不适;糖耐量异常,严重者可诱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可诱发痛风;脂质代谢紊乱症,易诱发高脂血症等。


利尿剂虽通过大量排尿,可减少细胞和组织间液,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使体重减轻,特别是对于虚胖和水肿者。但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在脱水、减肥的同时,骨密度(体内的矿物质含量)也会随之快速下降,导致骨质疏松症,如偶然摔倒,则极易发生骨折。


4

肝素类


常见药物代表:肝素钠、肝素钙等。


肝素可抑制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如长久使用(4个月以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和自发性骨折。预防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大剂量。在用药期间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


5

甲状腺用药


常见药物代表:左甲状腺素钠。


老年人甲状腺病多发,且女性多于男性。甲状腺素(T4)能与生长激素协同促进骨的生成、生长与成熟。如果过量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则会因为钙磷运转失衡,表现为“负钙平衡”,引起骨骼“脱钙”而致骨质疏松症。故甲状腺素对骨骼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适量有利成骨,过量则破骨、导致骨质疏松。


药物使用范围的扩大增加了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应该重视部分药物对骨骼带来的不良影响,注意评估起始及持续用药过程中的骨量丢失及骨折风险;


骨折风险高时考虑使用对骨骼影响小的药物;定期评价长期用药的必要性;遵循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建议和指导方针,制定基于个体化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强;张志忠,可致药源性骨折的药物,中国药业,2011;20(15):94-96

[2]巴建明;孙启虹,药源性骨质疏松,药品评价,2014(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