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忽略的外用中成药

2022/5/27 9:49:14来源:中国药店

外用中成药指通过体表皮肤、黏膜、直肠而起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新等作用的一类中成药。但这部分药品往往被人忽视了,销量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看好,本文就结合外用中成药的特点,介绍一下常用的这类药品。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及治疗范围,常用外用中成药一般分为五官科类、痔疮类、皮肤类等。其主要剂型有散剂、滴眼剂、栓剂、锭剂、橡胶贴膏剂、黑膏药剂、气雾剂等,如冰硼散、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麝香痔疮栓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


五官科类


用于治疗鼻腔、咽喉、口腔、耳、眼等疾患,一般采用黏膜给药途径,如滴眼液、滴耳液、滴鼻液。常见的中成药有冰硼散、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口腔溃疡散等。


01  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


成份功效解读:本品由珍珠层粉、天然冰片、硼砂、硼酸等四味中药成份组成,故名。具有清热解痉,去翳明目之功效。用于肝阴不足,肝气偏盛所致的不能久视、青少年远视力下降;青少年假性近视、视力疲劳。


处方解读:方中珍珠为君药,咸寒入肝,明目祛翳,收敛生肌;辅以冰片,苦寒清热,止痛生肌;佐以硼砂、硼酸,清热解毒,消肿防腐。诸药合用,共奏明目祛翳、清热解痉之效。


药品特色:主要有抑菌止痒、营养润泽眼目、消除眼肌疲劳、保护视力等作用。临床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轻度青光眼及视疲劳引起的眼痒不适者。


用法用量:滴于眼睑内,一次1-2滴,一日3-5次,必要时可酌情增加。


销售提醒:本品为外用滴眼剂,禁止内服;用药后有沙涩磨痛、流泪频频,或眼痒,眼睑皮肤潮红,眼胀者停用,并到医院就诊;如视力下降明显应去医院就诊。


02  冰硼散

成份功效解读:由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等成份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处方解读:方中冰片为君药,清热止痛,泻火解毒。臣以朱砂清心安神解毒,兼助冰片清热解毒止痛之用;硼砂清热解毒,消肿防腐。佐以玄明粉清热,导热下行,以助君、臣清热逐邪之力。四药相合,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药品特色:主要有抗炎、抗真菌、镇痛等作用,临床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及牙周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等。


用法用量: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


销售提醒:新生儿慎用或忌用;属虚寒性溃疡者禁用。


03  口腔溃疡散


成份功效解读:由青黛、白矾和冰片等组成。具有消溃止痛之功效,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溃疡。


处方解读:方中以青黛清热解毒,凉血疔疮,为主药;辅以冰片凉散清热,消肿止痛;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诸药相合,共奏清火敛疮之功效。


药品特色:为清热剂,具有清热,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火热内蕴所致的口舌生疮、黏膜破溃、红肿灼痛;复发性口疮、急性口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用清毒棉球蘸药擦患处,一日2-3次。


销售提醒:本品不可内服;一般症状在一周内未改善,或加重者,应去医院就诊。


皮肤类


用于跌打损伤的瘀血肿痛、风湿痹痛、皮肤疮痈肿毒、痄腮及脘腹冷痛等。常见的中成药有麝香壮骨膏、云南白药气雾剂、麝香祛痛气雾剂等。


04  麝香祛痛气雾剂

成份功效解读:由人工麝香,红花,樟脑,独活,冰片,龙血竭,薄荷脑,地黄和三七等组成。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各种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瘀阻,关节疼痛。


处方解读:方中麝香活血通络为主药;辅以独活祛风除湿,三七、地黄、红花、龙血竭活血散瘀,舒筋活络;冰片、樟脑、薄荷脑消肿止痛。诸药合用,以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药品特色:麝香祛痛气雾剂减少皮肤接触性过敏,吸收快,无明显毒副作用。


用法用量:外用。喷涂患处,按摩5~10分钟至患处发热,一日2~3次;软组织扭伤严重或有出血者,将药液喷湿的棉垫敷于患处。


销售提醒:禁止内服;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孕妇慎用;乙醇过敏者慎用;儿童、经期及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痔疮类


主要采用直肠给药途径,适用于肛门疾患,如痔疮、肛裂等。常见的中成药有消痔栓、麝香痔疮栓等。


05 消痔栓

成份功效解读:由龙骨、轻粉、冰片、珍珠等成份组成。具有收敛,消肿,止痛,止血之功效,用于内外痔疮。


处方解读:方中煅龙骨为君药,收敛止血,生肌敛疮。辅以珍珠粉生肌止血,以助龙骨收涩止血之力。佐以冰片苦寒,清热解毒止痛;轻粉杀虫攻毒。诸药相合,共奏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之功。


药品特色:主要有抗炎、消肿、止血、镇痛等作用。临床用于各期内外痔出血者。


用法用量:外用,一次1枚,一日1次,洗净肛门,将药塞入。


销售提醒:禁止内服;置入肛内时宜轻柔适度,以免疼痛或滑出;肛裂患者不宜使用;内痔喷射状出血或出血过多应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