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药物如何联用才能更强

2019/2/26 10:58:43来源:医学内刊

当今社会,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之后,出现了“第四高”——高尿酸。与其直接相关的痛风也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痛风的患者越来越多,在我国也呈年轻化趋势。如何治疗痛风成为了临床上的重要课题。


与其他代谢性疾病一样,控制痛风离不开药物。目前治疗药物主要有抗炎止痛药、降尿酸药和碱化尿液药三类。


当痛风控制不佳时,药物联用是临床常用策略,应该如何运用呢?


抗炎止痛药


痛风急性发作期,应及早进行抗炎止痛治疗。主要有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等。


通常一般先选用NSAIDs,有NSAIDs禁忌证时单用低剂量秋水仙碱,不能使用NSAIDs或秋水仙碱或多关节受累时可短期单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止痛一般不作为首选。


轻、中度疼痛,累及1个或几个小关节、1或2个大关节,可选用单药治疗。


严重疼痛,≥4个关节受累、1~2个大关节受累,可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NSAIDs+秋水仙碱、口服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NSAIDs/秋水仙碱/口服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与NSAIDs联用,以免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用法用量:联用的两种药物均可为全量。或根据情况,一个药物全量,另一个药物用预防量。


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肝肾功能情况,及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等考虑。


另外,痛风急性期可在抗炎止痛治疗的同时联合降尿酸治疗,也可在症状缓解(≥2周)后开始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药


降尿酸是预防和控制痛风发作的主要手段。初始降尿酸治疗时应使用药物预防痛风发作,首选口服小剂量秋水仙碱。降尿酸药依据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抑制尿酸生成药、促进尿酸排泄药和促进尿酸分解药三类。


根据血尿酸水平和尿尿酸排泄情况,高尿酸血症分为尿酸排泄不良型、尿酸产生过多型、混合型。


尿酸排泄不良型患者可选择促进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丙磺舒等;尿酸产生过多型患者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


联合用药:若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单药治疗不能使血尿酸控制达标者及混合型患者,可联合两种药物治疗,如别嘌醇与苯溴马隆联合应用。


同时其他排尿酸药物也可以作为合理补充(在适应证下应用),如氯沙坦、非诺贝特等。


若两类药物联合治疗血尿酸水平仍不达标,可加用促进尿酸分解药,如拉布立酶、普瑞凯希、培戈洛酶等。


用法用量:所有降尿酸药物均需从低剂量开始,再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血尿酸降至目标范围(最低控制目标为<360μmol/L;<300μmol/L更有利于控制痛风的症状和体征)。


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肝肾功能情况,及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等考虑。


碱化尿液药


痛风急性发作时碱化尿液,可以促进尿酸的溶解和排泄,帮助痛风症状的缓解。主要有碳酸氢钠、枸橼酸盐制剂等。


降尿酸药治疗痛风,尤其是用促尿酸排泄药时,此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尿酸从肾脏排出,同时尿pH值过高可增加磷酸钙和碳酸钙等结石形成风险。碱化尿酸可增加尿酸的溶解量,进而防治尿酸盐晶体在肾脏的沉积或形成结石。


联合用药:与降尿酸药联用即抑制尿酸生成药/促进尿酸排泄药+碱化尿液药。


用法用量:碳酸氢钠口服起始0.5~1.0g/次,3次/天,与其他药物相隔 1~2 h服用;枸橼酸盐制剂起始2.5~5.0 g/天。


需监测尿pH值以调整剂量,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衰竭 (G4~5期)、严重酸碱平衡失调及肝功能不全者禁用。尿pH值维持在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