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得不说的几个误区

2017/9/28 15:29:45来源:村医之家

  前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在临床的诊治中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有可能导致患者治疗上出现原则性错误,从而延缓或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根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出在基层临床中主要存在的诊治误区,希望基层医师加以注意。

 

误区一: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症


基层医师由于受业务能力影响,很多时候只要见腰腿痛就认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实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引起腰腿痛的一个原因之一,如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狭窄症、腰椎滑脱、骨质疏松、椎体结核、肿瘤等都能引起腰腿痛,这需要专科医生来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腰部椎管外软组织损伤,如骶刺肌炎、腰3横突综合征、臀肌损伤等病变,一般表现为静息痛,出现的下肢放射痛部位模糊,自腰部或臀部向下肢后外侧放射至腘窝处,传导至足部少见;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制动卧位疼痛减轻,咳嗽、大小便及活动后疼痛加重,绝大多数有腰痛伴单侧或双侧下肢至膝关节以下放射痛伴麻木;如腰痛或腰腿痛持续进行性加重,应考虑椎体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的可能。

 

误区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

 

随着CT及MRI的普遍使用,不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提供了直接的影像资料,还可以通过三维观察做出突出物的大小、类型、位置等判断,确实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正确率,这些优点使一些基层骨科医师容易忽视它们的不足之处,进入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脱节的误区。一味地依靠这些辅助检查,轻视或忽视体格检查及临床表现,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明确的是:影像上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与临床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完全的两个不同概念。前者仅指影像学有椎间盘突出症或膨出客观影像,这些有许多是生理性蜕变。后者必须是患者产生了相当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

 

我们必须明白:仅影像学证实,而无相应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不能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

 

注意:由于X线片不能直接提供“突出”的影像征,亦被误认为可以省略,而直接采用CT或MRI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腰椎做了CT,而遗漏了腰椎结核”;“腰椎做了MRI,而漏诊了脊椎畸形或小关节病变“的原因。或者将腰椎间盘膨出诊为突出。每种检查方法,各有其所长及不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诊断时不应过多或只依靠CT或MRI。

 

误区三:治疗方法选择盲目

 

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只有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不见好转或反复发作,才考虑手术治疗。但一旦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早放弃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在部分没有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诊所或非手术科室,不顾患者疗效如何便盲目长时间大重量骨盆牵引,频繁反复的硬膜外(骶管)激素注射治疗,或反复多次的麻醉下重力推拿等,以致延误诊治或出现并发症。

 

手术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①盲目手术;②拒绝手术。前者认为只有手术才能根治,从而不加选择的只要CT/MRI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就手术,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发生的机会。

 

根据有关文献的统计,腰椎间盘突出症真正需要手术的不到10%,手术治疗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并发症也多见,远期效果也并不都满意。而拒绝手术者,则把手术带来的神经损伤、负面影响扩大化,坚持保守治疗,不管疗效如何,一用到底,以致延误或加重病情出现并发症。

 

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任何保守疗法都是不可代替的,如出现单根神经及马尾神经麻痹,大小便失禁、足下垂等,必须手术并且是刻不容缓,否则,会造成神经根不可逆的损伤。

 

误区四:介入治疗,一试就灵

 

目前常用的有两种介入治疗方法:一是经皮椎间盘穿刺抽吸术;二是经皮椎间盘髓核溶解术。两者均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适用于中小医院。但应严格选择病例,不应过分夸大效果,避免给患者造成错误的疗效认知。

 

其实介入治疗后,神经血管的损伤、椎间盘炎、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适应证是:


①坐骨神经痛,患者确有腰痛、腿痛比腰痛更剧烈。


②下肢感觉运动障碍。


③脊神经受压,如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④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相符,证实为单纯椎间盘突出或尽管有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关节突增生,但确诊为椎间盘突出为主要压迫因素。


⑤经保守治疗6周疗效不佳或病史虽短,但痛苦较大的患者。


要注意,术后康复患者在一定时间内要配带腰围,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但不宜长时期使用腰围,3个月后可参加工作,但半年内不得弯腰搬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