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正式发布

2016/12/5 15:00:39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11月26日,《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首发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指南修订工作组的相关专家及来自京城的十多家专业、大众媒体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执行主任陈耀龙,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田新平,中山大学附属三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古洁若,《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任侯鉴君出席发布会并先后登台致辞。

blob.png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于北京正式发布)

  痛风的危害,不仅仅在关节!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但是,痛风不仅仅影响人体的关节,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等,且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痛风防控,刻不容缓!

  痛风在我国并不鲜见,且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病率急剧上升,引发了多方关注。至目前为止,尚缺乏全国范围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估计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分析,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且逐步趋年轻化,可以说形式越来越严峻。

  规范诊疗行为,指南势在必出!

  面对来势汹汹的痛风,医患双方都期待一个万全之策来应对。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除了自身的技术经验,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高医疗质量。

  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然而对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墙外开花墙内香”并不十分容易。

  这主要因为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也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等应用于临床……诸此此类现实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痛风规范化诊疗的顺利推进。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医师制定恰当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制订了《2016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要点全面总结,掌握指南重要内容!

  最新版指南有许多重要内容,例如引用了最新的痛风诊断标准和诊断方式、对有确切循证证据的新上市药物如非布司他给予了推荐等等,我们根据指南要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推荐意见 1:

  201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CR) 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EULAR) 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 1977 年 ACR 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 2015 年的痛风分类标准(推荐级别: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