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

2017/9/4 15:15:44来源:村医之家作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陈永辉

小儿时期的便秘大部分是因为饮食不当、吃得过细、饮食中含的纤维素很少和排便习惯不好形成的,治疗便秘要从饮食和排便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让孩子多吃些食物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像韭菜、芹菜、香蕉等;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小儿由于害怕疼痛,不敢排便,家长要想办法打消其害怕的念头,每天让其定时排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秘就可缓解。对于难治性功能性便秘,中药调理有较好的效果,但一定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辨证用药方可。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是清除结肠、直肠内粪块贮留;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安排膳食;解除心理障碍,鼓励患儿乐于排便。


一般指导 


①合理饮食:主要指增加膳食纤维(DF)(水果、蔬菜及粗粮)的摄入,多数患儿挑食、偏食或家长对此疏忽、迁就,造成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接诊医师应告知家长及患儿,何种食物、多少量才能达到摄入标准,否则象征性“吃一点”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强调食用一定量的粗粮并多吃蔬菜、水果。儿童对粗粮极为生疏,即使是粗粮细做也不能使其达到喜爱的程度,含膳食纤维较多的蔬菜水果(如韭菜、芹菜、香蕉、梨等)也很难做到每日必食,不能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理性认识“为了治病,不可口也要每天吃”。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必需由家长配合,保证饮食经常变换花样,使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治疗标准[膳食纤维量=年龄+(5~10 g/日)]。


②足量饮水:功能性便秘患儿粪便多呈Bristol 1~3型,除其他原因(如肠蠕动障碍)之外,饮水不足系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炎热季节更为突出。一般成人标准每日需额外饮水1 500 ml,儿童因年龄不同足量饮水标准有差异。


③增加活动量:学龄儿童在学校内均有体育课及课外活动,但也有患儿沉溺于电脑游戏而久坐致活动量不足。


④心理行为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心理问题主要为痛性排便导致的“忍便”使粪便干结,亦有因“问题家庭”造成的心理障碍,应予详细询问,逐一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儿父母的急躁及过分关注的情绪,引导儿童消除排便训练的挫败心理,排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精神影响。


祛除阻塞 


开塞露属高渗性泻药,不被肠壁吸收,可润滑肠壁,软化大便,祛除直肠、结肠内积聚的粪便,对急性便秘效果好,但不能长期使用。因肥皂液和纯水灌肠的并发症多,应避免使用。如灌注方法不能祛除粪块梗阻,可戴手套用手指掏出嵌塞粪块,但应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及肛门括约肌。


防止粪便再积聚


饮食调节 婴幼儿应有合适的食谱,人工喂养时应减少牛乳量或在牛奶中增加糖量8%~10%。较大儿童饮食中注意增加豆类及豆制品摄入量,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挑食、偏食。食物中添加植物纤维30 g/日,治疗2周可明显降低饥饿程度,增加肠蠕动纤维素效应。目前已有纤维素制剂可供治疗,如小麦纤维素(非比麸)已祛除植酸及游离蛋白,用药后可增加粪便体积,使粪便硬度及肠道运转时间正常化。为减少腹胀的发生,纤维素的使用应适当控制。增加纤维摄入的方法对排便困难或严重结肠无力的患儿无效时,应给予低渣饮食,以改善症状。


缓泻剂 ①乳果糖:剂量250 mg/(kg·日),其味甜,作用温和,无严重不良反应,且便于服用;②番泻叶:是刺激性泻剂,长期使用可使结肠壁神经丛受损,造成泻剂结肠,用药次数尽量减少;③聚乙二醇:为渗透性缓泻剂,通过其氢键固定水分,保留于结肠腔内,软化粪便,因其高分子质量不会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不产生有机酸和气体,可长期用药。


微生态调节剂 便秘患儿存在肠菌群失调,致肠蠕动减慢,肠道内pH上升,肠功能紊乱。双歧杆菌可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蠕动、改善肠内发酵过程,有通便作用。常用制剂有丽珠肠乐、培菲康、金双歧及贝飞达等。


排便训练 排便训练作为矫正便秘的方法而受到推崇,方法为饭后立即试图排便(此时胃肠反射活跃),并在排便失败时用灌肠剂或栓剂作为补救措施,争取解除粪便嵌塞。此法可使相当一部分便秘儿童症状改善,且排便频率增加。


从8~12个月开始训练排便习惯:①定时排便,每天晨起坐便盆;②限时排便,一般 5~10分钟,如不能较快排便,不要催促或责骂,也不要长期蹲坐,否则可引起脱肛或加重便秘;③令年长儿学会正确的排便用力方法,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和提肛肌松弛,盆底下降,肛门直肠角变大,此时呼气后屏气(瓦尔萨尔瓦动作,Valsalva Moneurer)增加腹内压将粪便推入肛管而排便。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饮食物不能化为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停滞肠道,日久化热;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大、小肠之运动受脾气运化的支配,脾气不足则升降失常,浊气不降而致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可移于大肠,致大肠传导失职;肺气壅滞亦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且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以助大便排泄。小儿“肝常有余”,肝气不疏,气郁化火伤津则肠道失润而致便秘。可见,便秘病位在大肠,而病机与脾、肺、肝等脏关系密切。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便秘的优势和特色。临床一般分以下几种证型。


食积便秘 主症:大便干结,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指纹紫滞。治则:消积导滞,清热化湿。常用药:枳实、神曲、山楂、黄连、大黄、黄芩、槟榔等。


燥热便秘 主症: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治则:清热润肠通便。常用药:生大黄(后下)、麻仁、枳实、厚朴、杏仁、白芍、蜂蜜(冲)等。


气滞便秘 主症:大便不通,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或胀闷不舒,甚则腹中胀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指纹紫滞。治则:疏肝理气,导滞通便。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槟榔、枳实、大黄(后下)等。


正气亏虚 主症:虽有便意,但努挣乏力,难以排出,大便不干硬,挣则汗出、乏力、气短,面色白,神疲懒言;或唇甲色淡,头晕心悸,舌淡嫩,苔薄,脉弱,指纹色淡。治则:补益气血。常用药:党参、炒白术、黄芪、当归、木香、桃仁、白芍、肉苁蓉、升麻、葛根等。


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典型案例


患儿,男,3.5岁,2011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大便干结,3~5天排便1次,粪质坚硬如羊屎,经常因肛裂出现大便出血,患儿非常恐惧大便,家长则每日用开塞露帮助患儿排便。曾在多家医院求治,使用过乳果糖、益生菌、王氏保赤丸、四磨汤等中西药物均无效果。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性情急躁,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舌苔薄腻,脉滑。本例患儿系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气机运行不畅,大肠传导障碍,从而出现便秘。


诊断:功能性便秘。中医辨证为脾胃不和,治宜健脾和胃,行气通便。


处方:枳实、杏仁各6g,苍术、白术各10g,厚朴、槟榔、瓜蒌、炒莱菔子、钩藤、火麻仁各10g。水煎服,1剂/日。同时嘱咐多进食高纤维食物,如谷物类、新鲜蔬菜水果,多饮热水,并逐渐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1周后复诊,患儿大便较前变软易解,但间隔时间仍长,约2~3天一行,其他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上方稍作调整,继服2周后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小儿功能性便秘需警惕两大治疗误区


误区一:动辄使用泻药或开塞露 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便秘、腹胀腹痛,就给孩子服用果导片或番泻叶等,希望尽快解除孩子的痛苦,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小儿便秘不主张用泻药,也不主张经常用开塞露排便。因为小儿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服用泻药后容易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引起腹泻;而且经常服用泻药治疗便秘,会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即使肠内有足够的粪便,也不能产生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反射,一旦停药,便秘会更加严重,并且难以治疗。

误区二:一见便秘就认为是“火”引起的 除了用泻药,一些家长把便秘和上火划上等号,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孩子用些清热、祛火的药物,这些药虽然能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而且效果也不好。其实,便秘不一定就是上火。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可以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脏娇嫩”的生理特点,在药物治疗上采取调理脾胃的治疗原则,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并配合饮食结构的改善和排便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再反复了。


延伸阅读:从舌象辨识“火”


辨别孩子是否由上火引起的便秘,可以看孩子的舌质(舌体)和舌苔,如果舌苔发黄、舌质发红,一般与上火有关;如果舌质是淡淡的,不怎么红,舌苔也是白色的,这种情况绝大多数都不是上火,而是由脾胃不和、功能失调所致。

作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陈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