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吃”药巧治小儿病

2016/1/8 10:55:11来源:中医出版

  小儿抵抗力较弱,经常会遇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小儿泄泻、小儿遗尿、小儿便秘等都是常见的疾病。宝宝一生病,家长们可能最犯愁的就是喂药了,宝宝的哭闹不合作总会打断治疗的进程。那么,中医师是如何巧妙地治疗这些小儿疾病的呢?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1.填脐法

  将药物填于脐内,以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多用散剂或丸丹剂,用药部位一般局限于脐孔(神阙穴)内。

  2.敷脐法

  将鲜药(一般用植物药或虫类药)捣烂敷于脐部,或将干的药末用水(或用蜜、酒、唾液等)调和成膏状敷于脐部。用药部位可不局限于脐孔内,较填脐法范围大,以敷料覆盖并胶布固定。

  3.脐部灸疗技术

  (1)悬起灸点燃艾条,在脐部上方悬灸,距离以脐部觉温热但又能耐受为度。可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2)隔物灸先在脐部或脐内放置药物,再放艾炷或艾条(一般多用艾炷)施灸,即艾炷与脐部皮肤之间有药物间隔,亦可用艾灸盒置于脐部上方施灸。

  禁忌证:

  脐部感染溃烂者。2. 3岁以内患儿及不配合者,不宜用隔药熏脐法。

  注意事项:

  1.在进行灸疗时,灸疗距离及时间以患儿能耐受为度,随时观察患儿皮肤,避免烫伤。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或安装排烟设备,以免灸疗产生的烟引发患者不适感。

  2.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敷料。

  3.预制的各种制剂必须密封保存,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4.脐疗后如果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

  5.去除药物后应用温水或消毒棉球轻轻拭去脐部残留的药物,若脐部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自可消退。

  适用的常见儿科疾病

  腹泻病(泄泻)

  【适宜证型】

  1.脾虚泻证大便稀薄,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2.风寒泻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风象重者,便多泡沫,鼻流清涕;寒象重者,腹部切痛,恶寒。

  【方药】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g。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用100目筛筛过,密封备用。每次取药末1~3g,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上覆纱布固定。每日1次,病愈即止。

  功能性腹痛(腹痛)

  【适宜证型】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辘辘,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

  2.脾胃虚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白少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稀薄,唇舌淡白。

  【方药】公丁香3g,肉桂2g,白胡椒4g,白豆蔻3g。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用100目筛筛过,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1~1.5g,填敷脐中,再用贴敷膏固定,3天后去除,温水清洗脐部,或换药再贴一次,病愈即止。

  功能性消化不良(积滞)

  【适宜证型】乳食内积证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

  【药物】玄明粉3g,胡椒粉0.5g。

  【操作】取上述药末拌匀,每次取药末1~1.5g,填敷脐中,上覆纱布固定。每日1次,病愈即止。

  原发性遗尿(遗尿)

  【适宜证型】

  肾气不足证每晚尿床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智力较同龄儿稍差,肢冷畏寒。

  【药物】丁香、肉桂、补骨脂、益智仁各15g,煅龙骨、煅牡蛎各10g。

  【操作】上药共研细末,用100目筛筛过,贮瓶备用。透皮促进剂由0.5%(重量百分比)月桂氮卓酮溶液及3%(重量百分比)冰片乙醇(75%)溶液组成。用时取一滴滴入脐中,余后按隔药熏脐疗法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每隔2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