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区医疗服务圈,社卫中心要求设病房

2020/8/31 8:19:36来源:基层医界作者:董卫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应独立设置病房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住建委、财政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发布《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提出构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社区医院建设,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诊疗需求在社区得到满足,将符合指征的病人及时转诊至适宜医疗机构。


文件并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应独立设置病房,也可由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与医疗联合体医疗机构、辖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等建设联合病房、托管床位等。在设置标准上,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张/千人口~1.5张/千人口标准设置床位,至少设置100张床位。


设置发热门诊的社区,至少再增设2张隔离留观床位。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可适当降低床位设置标准。设置为社区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按标准设置病房床位。


为了更好地打造最短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谓遍及大中城市各个角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广大居民就医保健。但不可否认,目前有些中心只提供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服务;有些中心虽然设置了病房,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但病床利用率低,闲置现象明显。


近日碰到一朋友,谈及一件事,说他患急性阑尾炎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医生让他转院,说中心不做手术了,要到人民医院去手术,他只好又折腾去人民医院,还好去得及时,否则就化脓穿孔,麻烦大了。其实,这位朋友说的事情道出了相当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虚设,或没有病床,不收住院病人,手术怕做、不敢做、推诿病人的现象。


事实上,社区不是没有住院病人,而是社区医生水平低,怕麻烦、怕担风险,不愿接诊而被转诊住院。这些现象势必造成了广大居民小病也要去大中医院,势必会抢占大中医院医疗资源,让大中医院“人满为患”,势必加剧了广大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无疑违背了新医改初衷。



如何打造最短、最优社区“医疗服务圈”,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有住院医疗需求获得感,为广大居民更好地释放新医改“健康红利”,是目前构建健康中国必须好好解决的课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病房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便民举措,对于大中医院、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广大居民来说,都好处多多。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得到了激活,社区卫生资源得到了利用;二是与医疗联合体医疗机构建设联合病房,对社区医生进行传、帮、带后,社区医生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三是与养老机构等建设托管床位,加强了医养融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老有所养的同时,也能老有所医;四是广大居民不再舍近求远,奔波于大中医院,费时费力费钱,可零距离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彰显了基层医改正能量。


笔者认为,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大中医院都应创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扶贫管理理念,在社区更好更多挖掘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设联合病房,把大中医院优质的住院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亲”,把有限建设基金投资到社区,并将病区搬到社区,作为其分院、联合病房,保证足够的名医、专家每天在分院区、联合病房坐诊、指导,让患者在社区住上院,就近享受到大中医院的住院诊疗服务。


另外,还要开发利用康养资源,开辟专门医养区域,启动“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模式,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需求,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老年人“三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