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印发《贵州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2017年全省将全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一、工作目标:2017年全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到2017年,全面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机制不断深化,预约转诊服务有效开展。
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形成,符合省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
二、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更明确
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具体为: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下级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接收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
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
县级医院主要承担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提供县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向上转诊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接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等工作任务。
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超出功能定位、超过服务能力疾病的向上转诊服务,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三、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要超六成
《方案》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部达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每县(市)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二级中医类医院(难以达到的其综合医院设中医科或中医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
每万名城市居民至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四、信息化建设:2017年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
我省将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全力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科室、诊疗、门诊挂号等基础数据库,完善预约诊疗服务、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
一方面,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推动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完善“全天候全覆盖”远程医疗运行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
另一方面,逐步建立覆盖各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医疗信息协作平台,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快建设贵州医疗健康云平台,积极创建国家西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此外,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到2017年实现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全覆盖,分级诊疗信息管理功能基本覆盖二、三级医院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简化准入审批,鼓励开办个体诊所
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城乡对口支援和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等方式,提升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儿科、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等医疗服务能力。
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推进社会办医。
六、分级诊疗:贵州构建分级诊疗五大模式
如何有效推分级诊疗?根据意见,我省将构建分级诊疗五大模式。
模式一:全面推行基层首诊
各地要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选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见病作为突破口开展基层首诊,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到2017年,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城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达到40%以上。
模式二: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载体,推进居民或家庭自愿与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二级以上医院应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结核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左右,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左右。
模式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按照科学就医、方便群众、就近转诊、提高效率的原则,制定双向转诊标准、转诊程序、入出院标准,逐步实现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具体包括:建立转诊绿色通道,二级以上医院均开展非急诊预约诊疗服务,专家门诊号和住院床位优先向首诊医疗机构开放,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对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急危重症患者、急诊患者和术后复诊患者,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高危孕产妇等特殊人群,按照就近就医原则,在医生指导下自主选择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或指定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转诊管理,提供预约转诊、病案交接和协调医保等服务。
“十三五”期间,二、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年增长5%以上,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疗机构转诊人次年增长率达10%。
模式四:实行急慢分治制度
建立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省、市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专科或亚专科医疗服务;县级医院提供区域内慢性病专科服务、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承接上级医院下转的急性病恢复期、危重病人稳定期治疗服务;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病等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治疗、康复、护理、复查、随访,自愿转到基层的临终关怀患者的一般治疗。
慢性病患者可由签约医生开具慢性病长期药品处方,探索多种形式满足患者治疗用药需求。
模式五:促进上下联动
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医联体、对口支援、远程医疗等多种协作模式,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与2所以上上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倡导建立上级医院出具治疗方案,下级医院或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治疗的上下联动模式。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慢性病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合作,为慢性病、老年病等患者提供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互助护理、家庭病床、医疗康复等服务。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