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款减重药物的合理应用要点(2025)

2025/9/28 9:52:26来源:三基随手查

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由肥胖引发的疾病负担不断加重、早逝风险显著上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肠促胰素类药物凭借强效减重,且能改善代谢、修复肥胖相关器官功能等优势,逐渐成为减重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明星药物”。

近日,《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正式发布,旨在规范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临床使用。值得关注的是,该专家共识将新上市的玛仕度肽正式纳入推荐范畴,为临床医生拓展了减重治疗的用药选择。

目前国内已有 5 款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相继上市,在满足不同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如何基于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方案,规避用药风险、最大化治疗获益,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亟待明确的关键问题。


一、国内上市的5款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

目前国内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的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包括 GLP?1RA短效制剂贝那鲁肽、日制剂利拉鲁肽(国产)和周制剂司美格鲁肽,GIP/GLP?1 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GLP?1/GCG双受体激动剂玛仕度肽。均为皮下注射给药

图片

除具备明确减重作用外,在肥胖相关合并症的患者群体中应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时,亦能为患者带来额外临床获益:

1. 心血管疾病

2025版专家共识推荐:①对于已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超重/肥胖患者,推荐使用司美格鲁肽以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②对于合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的肥胖患者,推荐使用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以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和身体功能(推荐强度:A)


2.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

合并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炎(MASH)且分期为F2或F3期(中度或重度纤维化)的超重或肥胖患者,推荐使用司美格鲁肽改善 MASH及纤维化程度(推荐强度:A)

其余有改善 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相关证据的减重药在中国尚未获批体重管理适应证,故暂不作推荐。

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合并中度至重度 OSA的肥胖患者,推荐使用替尔泊肽以降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改善OSA(推荐强度:A)

4. 其他

①合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肥胖患者,推荐使用司美格鲁肽(推荐强度:A)。②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患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


二、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的规范应用

肠促胰素类减重药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核心包括三环节:

  • 用药前评估:

明确肥胖病因(仅适用于原发性肥胖),通过测量BMI、腰围等评估肥胖程度与体脂情况,排查高血压、T2DM、OSA、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骨关节炎等合并症(适用于肥胖或超重伴 1种及以上代谢异常/合并症者),同时评估胰腺炎、甲状腺髓样癌等用药风险与禁忌证,掌握药物适用人群、安全性及监测要点。

  • 剂量滴定:

为减少胃肠道反应、提升依从性,通常从最低剂量起始,每4周增加1个剂量;患者不耐受可下调剂量,耐受良好的重度肥胖者可酌情缩短至每 2周增加1个剂量,平衡疗效与安全。

  • 剂量维持:

各药物维持剂量不同利拉鲁肽 3.0mg,司美格鲁肽 1.7/2.4mg,替尔泊肽 10/15mg,玛仕度肽 6.0mg,滴定后优先达推荐最大维持剂量,不耐受者可用次级剂量;因停药易体重反弹,建议可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临床应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过程中,还需关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腹泻、便秘、呕吐等。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包括与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时低血糖风险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胆石症、心率升高、过敏反应、注射部位反应、急性胰腺炎等,但发生率均较低。


三、特殊人群应用要点

1. 老年人群

老年超重/肥胖患者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年轻成人相似。但减重速度宜放缓,并额外关注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应对,避免营养不良和肌少症(推荐强度:B)

2. 肌少症人群

虽然减重的同时往往伴随瘦体重的下降,但目前尚无证据显示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治疗会引起肌少症(推荐强度:B)

3.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无须调整剂量,但重度肝功能、肾功能损害患者应慎用(推荐强度:A)

4. 围生期患者

妊娠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均不推荐使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对于计划妊娠女性,应在计划妊娠前停用司美格鲁肽或替尔泊肽至少2个月(推荐强度:A)

5. 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我国尚未批准任何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用于儿童/青少年,因此暂不推荐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使用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推荐强度:A)。如需使用,需充分告知风险,并取得监护人同意。

参考文献: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 肠促胰素类减重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 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 2025, 17(8): 950-970.  
声明:本文并不能取代医生的专业诊疗意见,如有罹患,需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