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试阴性为什么还会过敏?一文读懂皮试的 5 个问题

2021/5/8 8:21:54来源:呼吸时间作者:A-Dong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 年版)》。通过学习,特将其中有变化的以及需要引起临床医务人员注意的 5 个问题整理如下:

皮试阴性为什么还会过敏?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问题:明明皮试阴性,为什么还会过敏?

我们先来看一下过敏反应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免疫机制,药物过敏反应分为 Ⅰ、Ⅱ、Ⅲ、Ⅳ 四型。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332.png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预测发生 Ⅰ 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预测 Ⅱ、Ⅲ、Ⅳ 型过敏反应不是皮试的目的,皮试也无法检测药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成分。

青霉素皮试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完整、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的阳性预测值为 50%,阴性预测值为 70%~97%。

而完整的青霉素皮试,其检测试剂应包含青霉素 G、MDM、PPL、半合成青霉素,并需设立阴性对照(生理盐水)及阳性对照(0.01 mg/ml 磷酸组胺),有助于排除假阳性反应及假阴性反应。

因此,即使皮试阴性,用药期间也会有过敏反应发生,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和大意。

头孢要不要做皮试?



《指导原则》不推荐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常规进行皮试。有两种情况下需要在给药前进行皮试,如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下图列出了需要做皮试的几种适应证: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349.png
提醒:使用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前是否需要进行皮试,由医师基于以上适应证判定。需进行皮试者,应由医师开具皮试医嘱后进行。

皮丘直径大于 1 cm 才能判为阳性?



与以往文献相比,关于皮试液配制、皮试操作方法、皮试结果的判断与解读,有了较多的改变。如皮试阳性,皮丘直径不再以 > 1 cm 为标准

下表中对比了 2021 版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17 版青霉素皮肤试验专家共识、基础护理学(第 6 版)中的操作要点,请注意区别。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355.png
2021 版皮试操作基本原则与结果判读的要点归纳如下: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400.jpg
皮试前哪些用药需要停?



皮试有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有些药物可抑制皮肤反应,导致假阴性结果等。因此,皮试前要注意询问近期用药史,特别关注下面几种药物: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405.png


严重过敏反应,为何不首选地米?



《指导原则》明确指出: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并不是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首选用药。糖皮质激素起效慢,对于严重过敏反应急性期无效,仅适用于预防严重过敏反应迟发相反应(少数患者严重过敏反应可为双相,即速发相反应消失 4~8 小时后症状再次出现,称为迟发相反应)。

重要的事情读三遍:抢救的首选用药是肾上腺素。严重过敏反应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救治的首要目的是维持有效通气及循环。

严重过敏反应的救治措施流程包括:

微信图片_2021050808240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