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这种药物过量可致命!

2017/4/27 9:52:09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急诊科 马帅

病例


患者为 29 岁男性,主因“左踝关节肿痛6天,自服秋水仙碱3小时余”,患者自诉6天前左踝关节外伤后就诊于外科门诊,考虑局部软组织伤,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效果欠佳。


3小时前,患者因左足肿痛难忍,自服“秋水仙碱20片”止痛治疗,约2小时后,出现恶心未吐,伴头晕,无意识障碍,无腹痛、腹泻,无发热、乏力,无胸闷、胸痛,就诊于我院急诊,考虑“药物过量”,给予洗胃、补液,洗出食物残渣及药物,可见少许淡红色液,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


急查血常规:WBC 10.12 × 109/l,NEU%  66.1%,生化:ALT 56U/L,AST 99U/L,UA  454 umol/L,并送血和尿标本毒检至307医院,血药浓度回报:血秋水碱 33 mg/ml(8 mg/kg),尿检为阳性。


患者4年前左踝关节肿痛,体检发现血尿酸浓度 600 umol/l,平时饮食控制欠佳,近1年自服秋水碱片控制。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低落,二便如常。




患者入室后给予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同时予以补液、保护胃黏膜、保肝等治疗,患者复查血药浓度已降至正常后出院痛风门诊就诊。


大家对痛风和秋水仙碱都不陌生,但秋水仙碱过量是什么表现?有什么治疗办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学习一下。


一、秋水仙碱知多少?


秋水仙碱(colchicine),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故名,也称秋水仙素。纯秋水仙碱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 157℃。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


秋水仙碱通过干扰溶酶体脱颗粒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活性、黏附性及趋化性,抑制粒细胞向炎症区域的游走,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另外,它干扰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选择素的表达,从而阻碍T淋巴细胞活化及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抑制炎症反应。秋水仙碱还可通过减少 E - 选择素、L - 选择素及内皮素的表达,发挥其抗炎作用。


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应用秋水仙碱治疗各种痛风病症的患者中,因选择性抗炎作用,为高效的抗痛风药。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该药可抑制某些癌细胞有丝分裂,使细胞分裂终止于中期,为作用 M 期的周期特异性药物,也用于治疗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肺癌等。秋水仙碱除主要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和预防 慢性痛风的急性发作外,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又有所拓宽,用来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Sweet 综合征、Bacht 综合征等,并获得了一定疗效。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人们获取秋水仙碱的机会增多。


二、秋水仙碱毒副作用大


秋水仙碱虽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但毒副作用也很大,毒副作用与剂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一般可引起以下几方面的副作用:


① 胃肠道症状:早期不良反应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及食欲不振,发生率达 80%,严重者可造成电解质紊乱及脱水等表现。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或出血性胃肠炎。


② 肌肉、周围神经病变:有近段肌无力和(或)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在肌细胞受损同时可出现周围神经、突性神经病变,表现为麻木、刺痛和无力。肌神经病变并不多见,往往在预防痛风而长期服用者和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出现。


③ 骨髓抑制:主要出现血小板减少,中性细胞下降,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危及生命。


④ 休克:主要表现为少尿、血尿、抽搐及意识障碍。死亡率高,多见于 老年人。


⑤ 其他:脱发、皮疹、发热、和肝功能损害 。


文献提示秋水仙碱中毒在 24 h 内首先出现胃肠道症状,之后进入多器官功能损害、衰竭期,即服药后第 24 ~ 72 h,常在此期死亡。早期死因多为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以后多为粒细胞减少、败血症。骨髓抑制是秋水仙碱中毒常见的表现,典型者发生在第 3 ~ 5 天,持续 1 周左右,常伴有多脏衰和败血症,死亡率很高。


三、秋水仙碱中毒了该怎么办?


秋水仙碱中毒后应立即停止使用此类药物或停止摄入含秋水仙碱的食物。目前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有前景的是应用特异 Fab-片段,但尚在实验阶段。常见的急救措施有:


① 口服中毒者尽早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等清除毒物的措施。口服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溶液 或 0.5% 活性炭混悬液洗胃,切记不可用高锰酸钾等氧化剂,以免秋水仙碱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而 加重病情。可服用鸡蛋清、牛奶等保护胃肠道黏 膜。出现腹泻症状时可给予复方樟脑酊或其他阿片类药止泻。


② 积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中毒。


③ 肌群颤动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 ~ 20 ml 缓慢静脉注射。


④ 其他对症处理。如保护心、肝肾功能;根据病情必要时给予吸氧、机械通气、升白细胞药物、营养支持、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