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陈汤加减治疗谈慢性胃病治验

2019/12/11 10:43:11来源:村医之家作者:梅松政

  病案举例


患者,男,48岁,2018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1年前始有胃脘痞满不适,饱胀时作时止,偶有胃部隐痛症状。被医生诊断为胃炎、酒精性肝病?采用口服中药、西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自行停药。之后,间断治疗,间断好转。


2个月前,患者到某医院做胃镜检查,被诊断为糜烂性胃炎,给予运用消痞和胃胶囊、砂连和胃胶囊、腐植酸钠片、多潘立酮片、雷尼替丁胶囊、奥美拉唑胶囊等药物以及中药饮片汤剂(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疗效不明显,前来就诊。


诊见:体胖,胃脘饱胀,头晕重,时有肢困感,偶有恶心,心烦,舌苔白腻,脉滑数。胃镜显示: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水肿、多处条索状糜烂。B超显示:轻微脂肪肝。


诊断:胃脘痛。辨证:痰浊犯胃。


处方:制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12克,生姜3克,乌梅3克,炒山楂12克,白术15克,沙参9克,半枝莲6克,薏苡仁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5剂。戒烟酒,禁食生冷硬结、辛辣之物,切记滥用药物、饮食不节等。


二诊:患者自述,胃脘饱胀明显减轻,全身轻松了许多。效不更方,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前后共计治疗1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停药观察2周,未见临床症状,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辨证思路


本例患者因平素饮食无节,嗜食肥甘,浊膏之物内生,阻碍脾胃,运化失调而致。前医多采用“对症治疗”,忽视辨证,疗效不显。


患者描述用药过程中,还有这种情况,将煎煮的中药汤剂吞服西药和中成药。也就是说,患者一次吞服含有数十种中药成分和多种西药成分的药物,不仅疗效不佳,甚至存在很大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湿痰之主方。方中半夏辛温性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陈皮理气燥湿,助气顺而消痞满;茯苓健脾渗湿,为湿浊之物寻出路;生姜化饮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与半夏相伍,一散一收不伤正气;甘草调和诸药并和中,佐用炒山楂消食化积;白术燥湿健脾,沙参养阴益胃,半枝莲清热解毒,除胃之“残毒”,薏苡仁辅佐陈皮、茯苓除湿,全方共奏除湿不伤脾胃,养胃不留湿浊之邪,收获良效。


本例患者取得满意临床疗效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健康知识的普及,让患者对胃病病因病机、诱发因素、发病原理、规范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等全面了解,从而主动远离滥用药物、不规范治疗以及对饮食起居等的不重视。


毕竟,从他描述的诊疗过程以及其所带的病历资料中看出,他有意无意或知或不知的遭遇了不规范用药和滥用药物治疗经历。


经验总结


笔者临床20多年,发现很多人认为慢性胃病治不好,易反复发作。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胃病“断不了根”呢?个人认为,有下面这些因素。



首先,未规范治疗。

“痛则止痛,缓则不管”是多数患者对胃病治疗的认识理念。“痛则止痛,缓则不管”是对症治疗,非病根治疗。


胃病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包括见痛止痛、见呕止呕、见胀消胀、见酸止酸等。病因治疗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生活治疗、饮食治疗、抗菌治疗、抑酸治疗、防癌治疗(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治疗胃病,选择中医还是西医?输液还是口服药?中药汤剂还是散剂?中成药还是配方颗粒?单纯中医或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这是多数胃病患者难以抉择的问题,因此常常导致治疗盲目,经常换医生,导致吃了各种各样的药,始终难见效果。



其次,未真正了解胃病类型。

比如,急性与慢性、浅表与糜烂、炎症与溃疡、化生与癌症、普通与HP(幽门螺杆菌)等。 中医学认为,胃病病因病机包括寒、热、虚、实等。归属于胃痛、吐酸、嘈杂、噎膈、反胃、呕吐、呃逆等病范畴。


也就是说,不管从现代医学来说,还是从中医药学来说,胃病的病因较为复杂,包含的类型比较多,甚至有很多患者证型是混合的。



最后,未明白胃病发展规律。

一般的胃病的发展规律为,从浅表性胃炎(包括急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等),到糜烂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等),到胃溃疡(包括十二指肠溃疡等),到肠化生(肠化生指的是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简单地说就是胃功能基本丧失),到胃癌(最后一步)。


这个是被行业公认的胃病发展“五步走”,夜有的患者不一定有“五步”,从胃溃疡直接到胃癌,省略了肠化生。很多患者并未对这个“五步走”规律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