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泻家庭调护

2019/8/29 17:14:54来源:村医之家作者:胡献国

小儿秋泻起病急,发病快,常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1~3天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少量黏液,每天十至数十次,无脓血、无腥臭味,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从而危及生命。若能及时对症治疗,一般一周后即可痊愈。小儿秋泻大多在家庭调护,家庭调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防范


小儿秋泻传染性很强,应加强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要让孩子喝生水,不乱吃小摊上出售的不洁食品,平时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以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并可增强对病菌感染的抵抗力。对婴儿来说,要注意哺乳卫生,食具要消毒,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食物要现吃现配,不可贪图方便而吃隔夜食物或冰箱食物。喂奶的母亲应保持乳房的清洁,勤换内衣,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玩具的清洁,小儿玩具放入口中,或玩过以后将手放入口中,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大的感染机会,而这一感染机会又往往被年轻的父母们所忽略。


保暖防寒


秋季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小儿腹部保暖,防止着凉而引起腹泻。患有腹泻的儿童,肠蠕动本已增快,如腹部再受凉则肠蠕动更快,从而加重病情。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但需避免直接吹在小儿身上。


及时隔离


小儿发病后要及时隔离治疗,患儿粪便及被患儿污染的器具等物品要严格消毒。饭前便后或哺乳前后,乳母及小儿均要注意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调理饮食


小儿腹泻后要及时调整好孩子的饮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喂孩子巧克力、牛奶、鸡蛋等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想以此来弥补患儿腹泻造成的损失,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腹泻长时间不愈。


此时宜给孩子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开水,甚至暂禁进食,根据病情禁食8~24小时,使胃肠功能得以恢复,以加快疾病的痊愈。饮食宜少食多餐,食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逐渐增加,营养要丰富,易于消化。


多吃稀粥能有效地减少大便次数,促进大便成形,并能缓解因脱水而引起的一系列中毒症状。还要让小儿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以及蛋类、鱼类和深绿色蔬菜等,这些食物不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而且发病后食用还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保护臀部


由于排便次数增多,肛门周围的皮肤及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家长在护理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肛门部位。便后应用细软的卫生纸轻擦,或用细软的纱布蘸水轻洗,洗后可涂些油脂类的药膏,以防红臀,并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尿液浸渍的尿布与皮肤摩擦而发生破溃。


对于病孩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都要及时洗涤并进行消毒处理,以免反复感染或传染给其他人。


补充水盐


给予患儿充足的水份,最好给口服补盐液,其配方为氯化钠(食盐)3.5克,碳酸氢钠(小苏打)2.5克,氯化钾(可用萝卜汤、菜汤代替)1.5克,葡萄糖20克,加入温开水1000毫升。


用量随年龄而异,2岁以下者每次50~100毫升,每日500毫升;2~10岁者每次数量不限,每日2000毫升。


中药治疗


中医药对小儿腹泻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和新生细胞的成熟,抑制病毒、细菌的生长,调整胃肠功能,达到止泻目的。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下选择适宜的中药处方,也可选用中药外治,效果均较好。


中药直肠滴入对小儿秋泻有明显治疗效果:6个月以下小儿每次用双黄连 0.3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6个月以上者每次用双黄连 0.6克加生理盐水30毫升溶化保留灌肠,每日1次,3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2天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


注意观察


对于轻症患儿,通过上述综合防范,多能控制病情,若病情严重,或出现脱水酸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小儿秋泻,粥疗有方


中医认为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秋泻。小儿秋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当以健脾养胃,清热解毒为治。中医辨证食粥,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一.伤食型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泻前哭闹,泻后腹痛减轻,大便臭秽,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或垢浊,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和中止泻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苏叶山楂粥:苏叶、山楂各10克,大米30克,白糖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


方2:内金小麦粥:鸡内金5克,小麦粉30克,白糖适量。将鸡内金研为细末。小麦粉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调匀煮粥,待熟时,调入鸡内金粉、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


二.风寒型


主要表现为便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色淡臭气轻,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当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荆防小麦粥:荆芥、防风各10克,小麦粉30克,白糖适量。将荆芥、防风水煎取汁,纳入麦面粉调匀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


方2:二香粥:小茴香3克,藿香6克,大米30克。将二香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每日1~2剂,连续2~3天。


三.湿热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或不发热,大便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二叶粥:车前叶、荷叶各10克,大米30克,葱白2茎。将二叶、葱白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剂,连续2~3天。


方2:三豆粥:绿豆、扁豆、赤小豆各15克,白糖少许。将三豆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至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


四.脾虚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时泄时止,便稀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气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山药蛋黄粥:山药30克,蛋黄1个。将山药研为细末,和水适量煮二、三沸,入蛋黄调匀服食,每日1剂,连续2~3天。


方2:山莲苡仁粥:山药、莲米、薏苡仁各15克,白糖少许。将三者同放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至粥成,调入白糖服食,每日2剂,作早、晚餐服食,连续2~3天。


五.脾肾阳虚型


主要表现为久泻不止,甚或脱肛,食入即泻,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泄为治,可选用下列粥疗方:


方1:粟米山药粥:粟米、山药各15克,大枣5枚。将粟米洗净,大枣去核,加水适量与山药共煮为粥食,每日1剂,连续2~3天。


方2:山药糯米粥:山药、莲米、糯米各15克,大枣5个,红糖适量。将大枣去核,同糯米、莲米、山药,加清水适量同煮为粥,待熟时红糖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续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