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饮治疗小儿夏季热

2018/7/20 11:31:05来源:中医书友会 《辽宁中医杂志》

导读: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小儿特有的非感染性发热的综合征,因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故称之为“夏季热”,可归属于中医“疰夏”一病。作者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示以2则医案,为大家提供临床诊疗示范。



清暑饮治疗小儿夏季热


作者/邵继棠


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婴幼儿之特有疾病。

 

  • 其临床证候有三大特点


是发病时间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酷暑季节,待交秋转凉,病症多可自行消退,但第二年同期,旧病极易复发。


是患者发热体温之高低,常与暑热气温成正比。气温增高,体温上升,气温下降,体温亦随之降低。


是患者病变症候与津液代谢失调密切相关。其口渴多饮,小便增多,发热时闭汗或少汗等,无一不与津液失调有关。

 

  • 小儿夏季热之致病原因,不出内外两端


在内则因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元气薄弱,卫外功能低下,无力适应外界暑热高温环境。


在外则因暑气太过,由六气化生六淫,暑邪侵袭,影响患者体内津液代谢紊乱,从而发生本病。

 

  • 治疗小儿夏季热


首先必须祛除致病因子,即注重清热祛暑。并根据患儿禀赋体质之不同,进行辨证施治。


基于上述认识,我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摸索出一个专方,取名“清暑饮”。该方由青蒿、滑石、鲜荷叶、鲜西瓜翠衣四味组成。功效清热解暑,和脾祛湿。

 

方中青蒿气味芳香,具有升发舒脾,轻透解肌之功。历代医家盛赞其有清温解毒之效,虽苦寒而不伤胃气,实为治暑要药;滑石味甘气寒,清暑泄热,通窍利便。上可达毛窍,开腠理,散发肌表之暑热;下可利尿窍,渗利内蕴之暑湿,使三焦畅通,脾胃中和,津液得调,诚属治暑之佳品;鲜荷叶善于升发脾胃之气而解暑祛湿,鲜西瓜翠衣,功似“白虎汤”,清暑润燥,止渴生津。全方清暑热而不碍脾胃生发之气,利暑湿而不伤肺胃阴津。


我用此方治疗数十例小儿夏季热患儿,收效极佳。现举病案两则,介绍于后。

 

案一


江xx,男,2岁。82年7月28日初诊。患儿持续发热1周,体温39.5℃,发热特点为朝轻暮重,肌肤干燥无汗,口渴饮冷,饮难解渴,小便次频量多。烦躁爱哭,大便偏结,咽喉轻度发红,唇舌呈深红色,舌色薄白而干燥。指纹浮紫。此乃暑热伤肺,肺胃气阴两虚所致。

 

治宜清泄暑热,益气生津。方取清暑饮祛暑泄热;配沙参麦冬汤,益肺气,养胃阴;佐乌梅、五味缩泉敛津。北沙参12克,杭麦冬10克,五味子5克,冬桑叶10克,花粉10克,玉竹10克,粉甘草3克,青蒿5克,鲜荷叶10克,乌梅肉6克,飞滑石10克,鲜西瓜翠衣15克。


药进3剂后,烦渴饮水大减,体温降至38℃,小便亦相应减少,额间隐现出小痱点,此为暑邪向外透达之机,属疾病向愈之佳兆。效不更方,再予原方5剂,体温降至正常,渴饮已除,病获痊愈。嘱其每日以绿豆30克,冰糖少许,煎汤代茶,频频饮用,润燥解暑。

 

案二


黄xx,女,3岁。81年8月13日初诊。患儿自入夏以来,纳谷不香,形瘦肢倦。近10天来体温增高,持续在38.5℃上下,肌肤少汗,口渴喜饮温水,尿频而清长,大便溏薄,舌质转红苔白滑,脉濡。此乃暑伤脾气,气化失利,湿邪内阻,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所致。

 

治宜健脾益气,祛暑化湿。拟用清暑饮祛除暑湿之邪以解其外;合钱氏白术散健脾化湿以布津;佐益智仁、山药、乌药以温肾缩泉。药用:葛根12克,青蒿5克,广木香3克,西党参6克,炒白术6克,茯苓6克,粉甘草3克,飞滑石6克,鲜荷叶10克,鲜西瓜翠衣15克,淮山药10克,益智仁6克,乌药6克。


4剂后胃纳增加,大便成形,渴饮尿频见减,体温渐趋正常。守方服至10剂时,诸恙尽除,一切复常。嘱其每日用白莲子10克,白木耳3克,煎汤代茶,加冰糖少许,频频饮用,巩固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