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灌肠操作规范-指导组方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
2. 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 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 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 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 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 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 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
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
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依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复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中医脏腑联系最为密切。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一旦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以致恶性循环。
直肠给药的优点
1、7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过消除,提高了药物疗效,也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2、不经过上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还可避免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
3、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安全、更高效。
4、吸收快、起效快,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
射剂、栓剂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崩解、溶解、吸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清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
5、操作简单,无创伤,刺激小,病人乐意接受;
6、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7、儿童直肠给药堪称绿色疗法,即:无创伤,无痛苦,恢复快的无创理念。
直肠给药指导组方: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38.5度以下者:
鱼金+桑姜感冒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较重者:
鱼金+桑姜感冒注射液+布洛芬(安痛定+地米);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流涕较重者:
鱼金+桑姜感冒注射液+扑尔敏注射液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嗽症状较重者:
鱼金+复方蛤青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乳糖酸阿奇霉素;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胃肠道感染及腹痛,伴轻中度腹泻:
鱼金+蒙脱石散+654-2+蒙脱石散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