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疗法和捏脊疗法

2019/8/2 11:34:13来源:村医之家作者:屈福生

小 儿 推 拿 疗 法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某些小儿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孩子生病打针吃药,大人看着心疼无比,尽可能不使用化学药物,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和儿童家长的追求。


小儿推拿不必打针吃药,无毒、副作用,也不需要医疗器械,手法简单易用,是自然物理的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恢复方式。婴儿抚触已经为很多宝宝家长所知,与婴儿抚触相比,小儿推拿具有更加丰富的经络、穴位以及手法,效果更好、适应范围更广,对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具有更好的效果。


1.适应证

对腹泻、疳积、外感发热、小儿麻痹症及脱肛。


2.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小儿推拿的常用手臂部穴位


(1)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2)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3)心经(心火)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4)肺经(肺金)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5)肾经(肾水)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6)大肠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7)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8)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9)阴阳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10)板门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11)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12)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13)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200次(独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14)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

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15)肾顶

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16)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17)运水入土

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18)运土入水


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19)总筋


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20)天河水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该穴常用清法,100~300次。


大清天河水:在前臂掌面,由内劳宫推至曲泽穴,称大清天河水。拿法、推法同上。100~300次。


打马过天河水:拿法同上,术者先以右手中指运内劳宫,再以食、中二指的指端蘸凉水,自总筋、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弹打至洪池穴(曲泽穴)。各穴弹打3~5下为一遍,共弹打3遍为1次治疗。


作用:清热除烦,镇惊,泻心火,利尿。


主治: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夜啼,睡眠不宁,口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


以上是手指及手臂部分穴位。体内其它有关穴位也可以选用。


4.小儿推拿疗法术前准备


(1)剪短指甲;(2)术者用肥皂洗手;(3)术者术前把双手揉搓三分钟。


5.患儿术中位置


推拿时必须有家属招呼,保持卧位、坐为或仰卧位。


6. 注意事项


不要在宝宝刚吃完饭的情况下进行推拿,更不要在宝宝情绪不安的时候推拿。


小儿推拿手法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如果在严寒冬季,不便脱衣,可以在患儿双手穴位推拿,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另外注意小儿推拿疗法单穴位,多穴位都可以进行。一般看病情而定。


7.治疗穴位配伍


(1)风热感冒


穴位处方:天水河、合谷、阴阳、大椎。


(2)风寒感冒


穴位处方:合谷、大椎、足三里、曲池。


(3)腹泻(湿热泻)


穴位处方:运土入水、四横纹、内八卦、阴阳。


(4)腹泻(虚寒)


穴位处方:足三里、运水入土、大肠(补法)、脾俞、肾俞。


(5)牙痛


穴位处方:合谷、总筋、板门。


(6)口疮(鹅口疮无效)


穴位处方:合谷、天水河、总筋、四横纹、小肠。


(7)自汗盗汗


穴位处方:肾顶、板门、肺经。


(8)疳积(实积)


穴位处方:四横纹、阴阳、大肠。


(9)疳积(虚证)


穴位处方:足三里、脾经、肾俞、大肠(补法)、肾经。


(10)便秘


穴位处方:运水入土、四横纹、大肠。


小 儿 捏 脊 疗 法


小儿捏脊疗法是一件祖宗流传给我们的养生法宝。由于是按一定的方法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所以叫“捏脊”。


因为对治疗“积滞”一类病症效果特别好,又称“捏积”。“捏脊”是相对部位来说的,“捏积”是相对功效来说的。由于捏的部位又是华佗夹脊穴所在,所以还叫“华佗捏脊法”。


其实,所指的都是同一种方法。捏脊法简单易学、方便易行、安全无碍、效果显著,适用范围广泛,不仅适合小孩,而且适合成人。


捏脊疗法和推拿疗法一样,都是用手指操作,不用任何药物,只要手法操作到位,疗效独特,而且神奇!不仅能够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更能增强体质、养生防病。特别适合家庭保健,非常值得推广、普及。


捏脊疗法

最早见于晋朝著名养生家、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在《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曰:“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其中的“拈取其脊骨皮”即后世之捏脊。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1.小儿捏脊穴位


小儿捏脊穴位也就是华佗夹脊穴。


现代,有的人把华佗夹脊穴叫做神经根,还有人把华佗夹脊穴叫做原始点疗法,发扬了光大了华佗夹脊穴的作用,也让华佗夹脊穴更加的好用。


2.功效


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

调和五脏;

通降六腧;

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


3.小儿捏脊疗法年龄范围


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4.小儿捏脊的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及消化功能紊乱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胀和便秘)、遗尿、夜啼等。


5.捏脊的体位


被捏者俯卧在床上或者沙发上,身体要平正。婴幼儿可以由大人斜抱在怀中,或者斜靠在在大人的腿膝上。操作者的体位自己感到顺势、顺手就行。


6.小儿捏脊疗法的操作


捏脊前医生必须用肥皂洗手,同时剪短指甲,双手揉搓三分钟。


(1)拇指前位捏脊法


双手半握空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合并屈曲成弓状,手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肉,向前下方推按,拇指伸直下按。拇指指腹和食指的桡侧缘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前,食指在后,两手拇指沿着脊柱中线交替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行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连绵不断地向颈项部推移。


(2)拇指后位捏脊法


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别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顶住皮肉;两手食指、中指前按,掌心朝下。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相对用力将脊背的皮肉捏起。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向前推动,两手食指、中指同时交替向后捻动,两者相互配合,边捏边放,颈连绵不断地向项部推移。


以上这两种手法实质作用大同小异,可以随机选择,灵活运用。


为了提高效果,经常配合采用三步一提的方法,以加大刺激量。即每捏捻3次,便停止前行,用力向上提拉一次。


7.捏脊疗法注意事项


(1)捏脊的时间


全天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必拘泥。但最好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一般在空腹时进行,吃奶后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


(2)捏脊的次数


如果为了调治疾病,可以一天1至2次,连续进行,10天为一个疗程,直至痊愈;


(3)捏脊的遍数


每次一般以3至9遍为宜,如果感觉舒服,想再捏捏,那么,再多捏三五遍也无妨。


(4)捏脊的力度


要求用力尽量均匀、连贯及循序渐进。起初捏脊,捏起的皮肉少一些,用力轻一些,遍数少一些,捏过两三次之后,捏起的皮肉逐渐多一些,用力逐渐重一些,遍数逐渐多一些。总之要达到小儿能耐受为好,对年长儿可以一边互动,一边操作。


对于初次接受捏脊的孩子,动作一定要轻柔,以感到舒服为度,一边捏一边表扬、称赞他很坚强、不怕疼,否则会产生畏惧、害怕心理,不能配合,导致捏脊难以进行。


(6)捏脊的痛感


同样的力度,有些患儿痛觉不敏感的,可以稍加力度。对年幼儿皮肤娇嫩的,力度必须合适。总之痛感必须看患儿的感觉而定。医患双方配合好。


8.捏脊的禁忌


脊背部皮肉有破损、炎症、 高热、疖肿病人的都不能做捏脊。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倾向的患儿要慎用捏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