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教育学家杨甲三:中医辨证有章可循

2019/7/4 17:00:22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作者:胡慧 王宁

日前,杨甲三诞辰100周年针灸学术思想传承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杨甲三先生是当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学家,致力于针灸学术发展和传承。他通过给学生分析病证,抓住病变的主要规律,独特的授课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易懂易学,便于理解,而且利于对中医辨证方法和思路的掌握,从而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辨证水平。


杨甲三教授从医数十年,善于发现规律,学术思想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辨证施治、定穴配伍有章可循,方便后人学习和理解。他辨证以八纲为基础,兼顾其他,尤为推崇仲景之六经辨证。他认为,对病症的认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中必有规律可循。他深谙六经辨证之真谛,临证时将辨共性与辨个性相结合,探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从辨病、辨兼症、辨体质、辨季节气候、辨病程等方面详加分析,辨明证属,并在此基础上选经配穴、遣方用药,完成辨证论治全过程。

微信图片_20190704170138.jpg

杨甲三教授(右一)指导学生针刺点穴


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共性与个性是哲学中的两个概念,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将共性与个性概念运用于辨证中,辨共性与辨个性即辨病与辨症的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中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辨共性与辨个性又不等同于辨病与辨症,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将认识上升到研究其规律的高度。


杨老认为,病、症、证是不同概念,但其间有密切关系,不辨病、症即无从辨证。每个疾病既然称为病,则必然有其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并有着基本的病理机制。如感冒,则必有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如面瘫,则必有口眼歪斜。这种必然具备的规律即为病之共性。在此共性之下,具体到每一个患者,又因其可有感邪之不同、素体之差异、环境之区别、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使得同一个病又有客观差别,这种差别则反映了病的个性。


病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即为证。所谓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在致病因素以及其他有关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临床综合表现。证作为病在某一条件下某一阶段的反映,与病、症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辨证亦即辨病与辨症相结合的结果。如失眠是临床非常多见的疾病,其表现个体差异很大,病因、病机复杂,可涉及心肝脾肾及胆胃。杨老在治疗失眠时遵循辨共性与辨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寻找共性,注意个性,对失眠进行辨治。睡眠与阴阳跷脉及卫气运行有密切关系。阴阳二跷主人体一身之动静,昼日阳气盛,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目张而不寐;入夜阴气盛,卫气行于阴,而阴跷盛目闭而欲睡。阴阳相合则睡眠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阴阳不交则不能正常睡眠。由此得知,失眠的共有病机在于阴阳不和,阴阳不相交接使得人的睡眠活动由生理变为病理。


杨老在治疗失眠时,以调和阴阳为大法。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心肾阴阳不交,心神被扰,治疗时选用本神、神庭为基本穴方。此二穴位于脑部,分别为督脉、胆经腧穴,为调神之必用穴。此外,基于患者素体强弱之不同,阴阳偏盛之差异,及病变发展之程度, 尚需辨其个性而分别配以不同治疗。如兼阳虚,则配以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及承山、三阴交;兼阴虚,则配以列缺、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兼痰湿积滞,则配以内关、公孙、足三里、曲池、合谷。如此辨证,化繁为简。


辨季节气候


中医的基本理论建立在“天人相应”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杨老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这个大环境中,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势必对人体生理、病理造成重要影响。每个季节所易发疾病与其主气有密切关系,春多伤风,夏多伤暑,秋多伤燥,冬多伤寒,长夏多伤湿,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为致病的主要外因。尤其是外感病、疫病有着明显的季节特点。因而,辨证时不可不辨。


如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疾病,其病可发于四季。杨老认为,面瘫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少阳、阳明, 治疗此病时尤其应注重发病时间,因为不同季节发病表明感受不同邪气。如于秋冬发病,以风寒外邪为主,春季发病则以外感风热为主,夏季及长夏发病必兼夹暑湿之邪,选穴及刺法上必有所区别。四季节气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万千,季节气候又受运气影响,而有“太过”或“不及”,或相夹致病。杨老强调,在辨证时不可墨守成规、执古不化,唯有因时、因地制宜,才能进行准确辨证。尤其对流行性传染病,更应根据发病时的季节特点,邪气之偏盛,症候之差别,详加辨审。


辨病程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都有所变化,表现在病变部位深浅上下的不同,正邪消长趋势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也各有特点,所以每个阶段所属之证也不同。因此,在中医辨证中辨明病程所处阶段是很重要的方面。不仅外感病如此,内伤杂病也有新病与宿病之辨。《金匮要略》中就有新咳与久咳证治各有所施的论述。在其他辨证方法中,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很强调辨别疾病不同阶段,病变层次也有表里、上下及气分与血分的变化。杨老在辨证方法中非常清晰地显示了这些辨证思想,根据每一阶段疾病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辨明其归属、病位,而后立法施治。如杨老治疗中风病,其根本大法有清上、补下与补下、清上之不同。所谓清上为清在上的邪实,补下乃补肝肾之不足。中风乃老年常见病,肝肾不足为其病变之本,风痰瘀血阻络、蒙蔽头窍为其病变之标。病变初起邪实为盛,治则当以清上祛邪为主,辅以补下。当邪渐平,进入恢复期时,治又以补下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