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卫服务在基层难开展?可能是因为这5大问题

2021/5/11 10:34:06来源:医视频综合

自非典,再到如今新冠肺炎阻击战获得阶段性胜利,我国基本公共卫生事业已经实现飞跃式发展。  


公共卫生里有“公共”二字,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也蕴含其中。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仅包含预防医学,还结合环境保护、心理健康、医疗机构设置、灾害后处理等问题,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目前,公卫结构体系还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人才队伍不稳定、发展乏力,信息化整体滞后,法制建设不完善、行政赋权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根据部分公卫人员反映,以下这5大问题,供读者参考。  



一味追求“建档率、管理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部门出现过于强调“建档率、管理率”等指标的现象。  


同时,还会将其当做衡量政府部门政绩的一个指标。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得基层医生的大部分精力从临床服务逐渐转移过来。 


医改是长期性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循序渐进。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想要解决的就是基本实施的医疗问题,让患者有病及时治,能治得起。


因而各地区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要能够因地制宜,明确目的,且抓住重点。   



信息化体系不通畅、不完整 



在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处理体系中,信息化建设往往各自为伍,彼此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随着近几年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有关部门可通过对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利用。


但是由于各地所开发的信息系统标准、功能和构成要素不一致,导致相关数据无法有效共享、信息安全等级差等问题。


通常情况下,各机构会根据自己对项目化管理的理解,以自身需求来设计整套系统。  


在这其中,健康档案可作为典型代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居民就诊、学生体检以及妇保等健康管理的条线工作,均能够采集到不同的健康信息。


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现有的信息管理软件不够规范和统一,使得这些信息资料只能束之高阁。




绩效考核繁琐,执行力不够



针对当前社区医务人员工作待遇问题的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绩效改革后后,部分政府设岗定位的情况脱离实际。对于公卫服务缺人的岗位无法及时补足人手,还有过多的填表、会议等,占用大量公卫人员自我提升的时间。


2、医改后,医务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还不够高,现有的工作安排也无法提现出医者的价值,对整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3、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内容繁琐,在实际考核中力度不足。因为各地政府对政策了解程度不同,导致政策落地效果不同。


部分地区采取省里统一制定绩效的方式,而市、县则是直接对基层进行考核。考核方案无法充分体现基层医疗机构的价值。


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需有关部门对相应政策进一步优化,将绩效考核制度变得更加合理。针对岗位收入、待遇职称、培训进修等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




宣教工作思路没有打开



信任度不够,基层卫生服务在基层打不开局面,主要是当地政府和医疗机构没有做好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致使群众参与度不高。 


例如,居民健康档案在一些地区只达到建档率的一半左右,与国家定下的标准相差甚远。


根据相关机构调查发现,基本公卫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不到位,在形式上没有紧跟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更新,对现代传媒体系认识不足。


当务之急,是增加公众对我国卫生系统整体的认识,还有社会发展与医疗改革的间的并行关系。从整体设计出发,而不局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更宏观的视角了解这一基本国策。


对于如何解决这种问题,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群众对社会卫生服务内容的了解,正确认识医改、关心医改。在此过程中,还要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群众自我管理,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两慢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传统“两慢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威胁极大,在老龄化社会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今年,浙江省已将“两慢病”列为公卫重要考核指标,两慢病”的管控能力将直接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公卫服务能力。


有调查显示,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农村地区“两慢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低估率较高,而诊疗水平和控制率较低,而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国家允许浙江进行这项改革,足以说明对“两慢病”的重视程度。作为基本公卫服务的传统大项,在我国步入老龄化的历史阶段,做好“两慢病”已成为重中之重而这项工作,还涉及与养老机构协同工作,这就更加需要专门的人手开展工作。




结语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迫在眉睫。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我国公卫事业水平,为公众健康提供保障。


综上,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存在许多问题,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