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安检管理办法(7月1日)正式施行了,笔者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褒有贬,且都有各自站得住脚的理由,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我们为保护医务人员做出了改变;而有的人则不然,认为这是一种加剧医患对立的动作。那么,设立安检,对社会、对医疗来说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
医院设安检,医生群体一片叫好
笔者大致了解了一些叫好的言论,发现很有意思,赞同的大都为医护人员,某种程度上,这种形式的安检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安全感。不少医护认为,这是自己为自己争取到的权益,认为这是草根医务人员伤痕累累的进步,是几位受害医护用血肉换来的暂时性保障,亦是医务人员的安全正式进入人们视野的好兆头。虽然这是一种暂时性措施(目前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不得不说,这“取悦”了许多对医疗满怀责任感的医护的心。
有专家猜测,这种试行的先安检后后就诊的模式,或将成为以后的趋势。毕竟在如今现有的设立安检的医院,刚开始安检就检出大量的刀具、锤子等,这些危险性器具,似乎也在侧面证实安检的必要性,同时,也让不少该院的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不免庆幸。
不少医生希望自己所在的医院能够设立安检,认为这样至少能够规避危险器具可能带来的致命伤害,不用担心在面对患者时,对面随时掏出刀具一顿乱砍,且心理上也更有安全感。“形式主义”虽然不算太好,但总比懒得走过场好得多,最起码,这能够让医院和大众意识到,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保障,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主流媒体对于医院安检大多也持看好的态度,认为“拦住利器进医院,保护医务人员,从安检门开始”。
当然也有部分普通人表示无所谓,地铁车站机场都经历过安检,如果这样能够安医生的心,实施安检也支持。笔者曾看过一则新闻,韩国某患者在出院时经过金属探测仪总会提示探测到金属,但其并未携带任何金属器具,经过X光检测后发现该患者腹腔内残留有一把手术钳……
安检只能拦住工具,拦不住伤医之心
目前了解到已实施医院安检的有广西南宁、北京市、新疆等地。目前安检结果“丰收”,广西南宁实施第一天检出十多把刀具和一把管制刀具;北京朝阳医院3个月已“拦截”了140多件……看来,带着锤子、管制刀具等工具进医院就诊的患者还真是不少,不知道这些“带刀”患者是出于怎样的心态,才会在就诊的同时还带上刀具。
某种程度上来说,医院安检或多或少排除了医患纠纷时这些利器带来的致命伤害,但能起到怎样一个效果,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从目前来看,安检也仅仅是拦住了这些刀具进入医院,对于伤医行为和伤医心态并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现有的伤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激情伤医,一种是蓄意伤医。
激情伤医顾名思义,在发生纠纷时情绪起来了,一般是临时性的,这种时候任何东西,钥匙、笔、桌椅、镜子、注射器、开水、玻璃瓶等都有可能成为伤医的利器,或者不需要工具,抬起拳头就打,都能对医护造成巨大的伤害;
蓄意伤医就更可怕了,思维缜密者不说避过安检偷渡刀具到医院在医院伤人了,还有可能在医生上下班来堵人,当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仲伟主任的遭遇可见一斑。且这种蓄意伤医者大都无所顾忌,上个月郑州某医院2名医生被曾经的患者在走廊砍伤,系行凶男子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后蓄意报复。
试问,安检可以过滤掉刀具等,可以过滤掉人心吗?不能。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质疑,这种流于形式的安检,既不能解决医患纠纷,有没有可能也会激化矛盾呢?
有这个可能。原因一,安检排队,挂号排队,检查排队,就诊排队,拿药排队……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时间,长时间的等待加上导医、挂号、就诊、拿药时不甚热情的态度,脾气躁的人可能容易直接爆发,伤医可能不至于,但口角无法避免,争执无疑会将医患双方的内心相互推开,相互怨怼。
原因二,设立安检,相当于把所有患者及家属都预设了一个“潜在伤医者”的身份,这是医院的态度问题,一些心思敏感的求医者会如何想,医生又会如何想, 因人而异,但是,这无疑会造成一种相互猜疑的局面,有没有可能会激化现代这会这种紧张的医患矛盾,不得而知。
原因三,这也是很多网友所关心的,设立安检会不会耽误病症的治疗,尤其是重症急症患者,进入医院是否需要安检,小儿急症、待产孕妇、卒中者、车祸受伤等明显需要急诊的患者,是否安排安检呢?北京市的安检管理办法未明确此项,那就要看医院的具体操作了,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有网友提到,如果医院设立了安检,那大型商场是不是也应该有,学校是不是应该有,在商场伤人、学校砍伤师生的案例不是没有。按照这个趋势,基层的医疗机构是不是也应该安排?基层医疗机构承载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患者亦是不少,是不是也承担着医患压力?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要普及,光是安检设备,就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这还不算上安保人员、警方资源以及时间成本。
我们应该看到伤医的背后
是医患间的信任危机
上文提到的医院、学校、商场种种,皆反应了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现象——信任危机。这是现代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吗?笔者不敢妄下定论。但至少,这些年,我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便捷,但却越来越难信任他人,人与人之间也难有纯粹。
医患对立的本身,亦是一种无法相互信任依赖的表现。患者对医生,虽然行业内的人都在抱怨苦、累、难,但是在患者看来,早已被贴满各种标签,“手术要塞红包、太多检查、回扣、大处方、排队一上午看病5分钟……”。虽然一些好医生用他们的行为证明了医者大爱的职业道德,但是一个患者自认为就医不顺的概率绝对是高于一个医生遭遇患者辱骂殴打伤害的概率。
当然,基数不一样不能这样比较,可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医生的工作形式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我们的患者,大多数普通人即使遭受冷遇,大多数是说服自己,但这样芥蒂还是留在了心上,也有少部分人选择愤起伤人,也不排除其间存在心思险恶的人利用矛盾获利(相信这样的人较少数)。
而医生对患者,可能是近几年网络信息流通迅速,一个医生被害,能迅速被同行知晓,同行们也深感胆寒,对于患者,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防备的吧,笔者朋友圈有医生朋友约团购安全防护用具,有些令人心酸。当防备一个人的时候,很少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表情,或多或少会透露出来,对方亦能,互相防备的双方怎么可能友好合作对抗病魔呢,于是一方明哲保身,一方随时搜集诊疗过程的证据,这是一种畸形的医患关系。
还有一点,可能医生认为是简单的常识但患者不知道,一些表述上的略缩语在患者看来是莫名其妙的,在某平台看见一则医生吐槽,某医生遇到一位胸部不适的女患者,说要带她去看“内一”,然后引起了误会,显然该患者对“内一”代表内科一诊不甚理解,才有了此误会。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或者是高学历,我国还有很多小学、初中学历的中青年人,这部分人或许可以跟上手机时代的潮流,但不一定能理解看似常识的普通知识。这里要赞美在网络平台普及健康常识的医学大佬们,哪怕一个人看到了,就少了一个误解医学的患者。
或许,医患双方都对彼此都有一定的误解,因此,建议在双方接触的过程里,少一点偏见少一点傲慢,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耐心,改善双方关系友好合作。
设立安检,是“保护医生”上的进步
但也是“面对医患矛盾”的一种妥协
也有社会学者提出,医患矛盾的本质,是社会公众和现行医疗体制之间的矛盾,医生是这种矛盾下的牺牲品。这一点,笔者认为体制确实占一部分原因,但不能说全部。医生的收入问题,我国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性收费低廉,在过去,只能靠较高的药费、检查费、医疗耗材等来支撑医院发展;现行的医保制度和基药制度,大部分的常用药高价药被纳入,这是一件好事,但不少朋友表示,如果是刷医保卡看病,一个流感可以用光的医保卡金额,医保的报销,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操作,只能求助医生。而医生呢,如果只开基药(越多),上报的医保报销超出范围(越多),医生的收入反而越低。
目前我国医改还在摸索前进中,但总体来说,医改制度是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多的健康服务的,让医疗更加规范,也在积极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但想想也知道,目前还有很多的问题没解决,也有各种矛盾存在,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所以我们要支持发展,而不是抵制。当然了,如果某种现象危害了社会稳定,损害了大群体的权益,大可以提出来,积极改正。
此次医院安检的施行,至少在医生人身安全保障上是一种进步,亦是医院正视医患纠纷给医生带来的伤害,在医生们看来,这是好消息。关于大众对于安检的各种忧虑,或许我们可以往好的方面想, 5G和人工智能早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如果将高新技术与安检联合,相信很多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就上文提到的医患信任危机、公众与医疗体制的矛盾而言,这种安检行为倒像是一种妥协,对我们目前无法完全快速解决这种问题而妥协,为以后的改革铺垫。于是,选择在试点进行安检(类似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除了安抚医务人员之外,也向公众传递信号,医务人员的是我们社会的珍宝,任何人不能伤害他们!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