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都有哪些理由不遵医嘱

2018/12/17 13:51:07来源:医联App作者:马丽君

看过一则笑话是这样讲的,

一个县长被免职了,气成了植物人,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后说:“给他念个官复原职的通知,兴许就好了。”县长妻子想:“既然要念,干脆念个厅长,让他高兴高兴。”哪知县长一听挺身而起,大笑后气绝身亡。医生遗憾地说:“不遵医嘱,擅自加大剂量。”

虽然是笑话,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遵从医嘱的重要性,一些研究也表明患者的依从性对预后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不遵医嘱的患者,而且理由千奇百怪。


经济基础差

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人之所以没有很好的用药是出于经济困难的无奈。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提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款神药格列宁其真实药物名称是格列卫,也就是甲磺酸伊马替尼,这真的是慢粒患者的福音,然而总有人在应用一段时间改用各种偏方或者喝中药。在责怪患者不配合时,患者常常表现的有些无措,他们说药太贵,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患者来说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花销,就算后期有医保报销,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吃不起而停药的。再比如说心内科,许多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而其中相当一部分的药物价格是较高的,对于经济基础差的或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于基层人民来说,经济困扰是他们无法很好配合治疗的最大原因,经济原因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对于这部分人只能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了。


理解力问题

这一部分人的理由总是让医生们啼笑皆非。

尿毒症患者,肾脏功能已经衰竭,无法排除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等,患者出现少尿、内环境严重紊乱等临床表现,所以主管医生交代需要严格控制进入水量,并告知患者一旦摄入水量过多,会引起严重的心衰等问题。每次查房都要交代一遍:“少喝点水啊,要控制摄入水量啊,你看你水肿这么严重,搞不好发心衰啊!”每次患者都答应的很好,表示没有喝什么水,一直听医生的话,远离一切汤汤水水的食物。在某天查房,主管医生发现桌子上放着的啤酒,问患者咋回事。患者表示啤酒不是水可以喝,并且感觉每天喝几瓶啤酒舒服多了。那时才知道为什么患者加大利尿,并进行透析的情况下依然肿的像个气蛤蟆。

除了这种病人,还有一部分病人对于禁食也有不同的理解。在消化科,对于很多病人都需要做胃肠镜,在检查前,都会告知患者,不要吃饭,不要喝水,不要吃任何东西,但是总有患者对“饭”有着错误的理解,认为大米、馒头才是饭,稀粥是饭,而饼干、牛奶等都不是饭,在患者的理解中水果、零食等更不等同于进食了,因此对于医生交代的不吃任何东西就选择性遗忘了。或者有部分患者无法遵从医嘱的理由是:饿的受不了了;忘记了等。理解不到位常常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医学知识的专业性非常强,患者的认知局限,医学知识欠缺,导致很多人对于医嘱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虽然目前网络信息过载,然而没有相当医学知识的患者很难区分这些真真假假的医疗资讯。这时候需要医生换位思考一下,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讲明白。

信任度缺失

在老年干部病房时遇到一个患者,行胃镜检查前非常配合,可以看出来对检查有一定的了解,初期的诊疗非常顺利,但是对于术后禁食这一条医嘱患者表示没必要如此严格,因为他听曾经做过胃息肉切除的弟弟说过,切了息肉后吃饭没问题。来医院之前自己也先行打听了一下关于胃镜检查的一些事情,最后得出结论是:医生为了让患者配合往往会把事情说的很严重。因此当告知患者进行过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需要禁食24小时后,他认为医生只是吓唬他,内心还暗暗的把医生diss了一下,猜测医生是为了让他输营养液才给禁食的。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他比较倒霉,进食后不久就引起了胃穿孔。后来不得已去外科进行了手术,当然花费可不是几瓶营养液能相提并论的。其实真正禁食24小时的患者,也不会输什么营养液,不过是输一些糖盐水而已,因为患者的不信任和盲目的猜疑医生,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与经济损失。

目前的医疗环境造成了患者不信任医生,不相信医生的专业性。道听途说几句比医生苦口婆心的劝说来的还要有效。信任度缺失是目前医疗环境如此糟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于这类病人,能做的还是积极宣教,对于实在不听不信任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对疾病的认知不足

部分患者对于一些疾病的认知不足,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总是自认为身体没有不舒服,就是病情不严重,认为长期没有任何感受就是疾病不需要治疗,导致部分患者擅自停药,直至疾病复发或者加重,甚至到了不能逆转的地步才想来应该听医生的交代的,此时已是悔之晚矣。

对于慢性病患者遵医嘱与不遵医嘱的预后统计学意义还是非常大的,但是能做到老老实实定期监测血糖或血压的人却是少数,大多数人对于医生的交代会“偷工减料”。

在临床常常遇到患者看病时一口咬定在家血压或者血糖非常标准,到了医院就给治坏了,然后再倒打一耙的质问医生是不是用什么药影响血糖或者血压了。

有经验的医生都会问患者多久测一次血糖或者血压,患者答三个月前测得餐前血糖5.1,看着很好,后来就没再测。作为医生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再次强调一下怎么监测血糖、血压以及监测的意义。对于特别不听话的只能连哄带吓。说起来监测血糖,每次扎手指确实很痛苦,但是糖尿病俗称甜蜜的杀手,若不严格控制,不听医嘱的话后期会更痛苦。高血压监测倒是简单,然而患者总有各种理由减少监测次数,甚至到最后直接遗忘了医生的交代。

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对于长期服药这件事在心理上是拒绝的。很多患者在疾病初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需要长期吃药的病人这样一个事实。

很多情况下患者惧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长期乃至终身服药的坚持,甚至对于药物本身的副作用也有不同程度的担心,从而让吃药这件事成了心理负担,治疗依从性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部分人应该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医生及家属都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及包容,引导患者接受治疗。尽最大可能应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各种治疗的意义,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

风俗习惯

这是一个不得不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虽然有些风俗习惯很是荒唐,但是的的确确存在着,并影响着患者的依从性。

对于肿瘤患者需要定期返院化疗,一般主管医生都会写好下次复查日期。总有一部分患者会打乱治疗节奏,该复查的时候不来,问其原因,答曰:今天老黄历写着不宜出门。另有患者该出院或者该返院复查的时候总要延迟或提前一天,问其原因,说是当地风俗习惯有一条:七不出八不归。也就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的意思。每逢这类患者,真的想给他一个白眼,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这样迷信。对于疾病平稳的肿瘤患者早一天晚一天,其实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预产期的孕妇来说,若还是按照黄历办事,非要择日子生孩子就非常麻烦。孩子聪明与否、能否成大器真的与出生日期、时辰无关。然而总有无知妇人及家人挑战医学底线。一着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对于主管医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大的心理创伤。

总的来说患者的依从性因人而异,但是对于医生来说,患者不配合治疗是件非常头疼的事,明明很简单的事情,患者执行起来却有各种困难,作为医生仍要努力做好宣教工作,积极引导患者配合治疗。但是对于那些个别任你磨破嘴皮子,我依然特立独行并有各种奇怪的理由搞“特殊”的患者就“无法愉快的玩耍了”。只想对那些搞“特殊”的患者说一句:治得了你的病,救不了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