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生猝死说起:身体好,就是没有病吗?

2016/10/20 9:04:02来源:医脉通作者:纪光伟

据9月22日蚌埠学生论坛消息:昨天凌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明猝死家中。据其同事称,杨主任20号做了一天的手术,怀疑是感染性心肌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导致猝死……据悉,杨主任平时身体挺健康的,他热爱骑行,上周还从蚌埠骑行到南京。


又是一位医生发生猝死,又是一个英年早逝,又是一个平素身体健康的人……我们在心痛之余,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现代的人都十分重视身体锻炼和健康体检,人们认为,只要身体健康,只要体检没有问题,我就不会生病,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平日身体好的人,体检没有发现异常的人,生病的概率是小一些,但是这也是有例外的:


一、身体好,不代表没有潜在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和社会竞争的压力的增加,加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趋向于年轻化,一些平时身体很好的人,时而在睡梦中没心脏病夺去了生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平时多病的人,可以歪歪倒倒的活很多年,而那些身体十分健康的人,说死就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多病的人多数是慢性疾病,另一方面,这类病人长期服药,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平时没有病的人,突发疾病往往比较严重,加上没有心理和药物的准备,而危及生命,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二、体检不是保险公司


尽管现代人都有了健康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但体检是有项目选择的,每次并不可能把所有的项目全部检查,而且也不可能把全身的所有问题都查出来,更何况现在医学并不能完全做到提前或者早期诊断疾病,因此,体检没有发现问题,只能说明你现在的身体没有大的问题,并不能保证你以后没有问题,那种把体检当作“保险公司”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身体好,体检没有问题,就随意的透支自己的健康。人们常说:水不要到渴了再喝,饭不要到饿了再吃。我们想加上一句:身体不要到病了再治。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认真做好预防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发现,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内因的作用只占15%,而外因占85%;其中,个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占60%。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让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人们或许认为抽烟、酗酒为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如饮食习惯、熬夜、工作压力、心情和运动等都属于生活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在一些知识密集型的单位里,许多专家长期不能按时下班,甚至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如:武汉某医院的一位专家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就到医院看病人,晚上就睡在医院里,他们每天就是与病人、书籍和课题为伴,这种敬业的精神固然可贵,但他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二、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的生活


在我们医疗行业里面,一些优秀的医生英年早逝的悲剧时有发生。据统计,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有资料显示,紧张是使人寿命缩短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二战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战争国家的壮年男性早死率增加,其原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患难和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战争时期和战争后期,他们的责任繁重,身心不堪重负,苛刻的客观条件造成他们寿命的缩短。另有资料表明,外科医生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群要短5年;美国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的统计显示,历代美国总统的平均寿命比一般国民要少10岁;这些足以说明紧张的情绪对人体的危害之大。


因此,过度的劳累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让健康透支,甚至引起过劳死。


三、注意人体的求救信号


其实,绝大多数的疾病发生前,都会有一定的表现,这些表现我们称为人体的“SOS”,杨明主任就怀疑是感染性心肌炎,说明他发病前是有症状的,因此,我们发现身体不适应该及早检查,及早治疗,这样是有可能减少危险发生的。


综上所述,身体好,不能完全代表没有病;体检正常,不能完全代表身体健康,我们不能满足于体检正常,而应该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缓解和减少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这样才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