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如何用药?看完秒懂!

2023/7/11 14:19:17来源:惠东妇幼作者:姚梦莉(药学部)

一提到很多人以为抗炎用抗菌药物,那就大错特错啦!


一、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它的病原体是什么?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 d。


二、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热程2~4 d,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局部体征: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 mm,数目多少不等,1~2 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三、敲黑板!画药点!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一)、对症治疗


1、控制高热,体温38.5℃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退热贴,亦可遵照医嘱给予退热药物降温。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 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 h,24 h不超过4次。


2、止惊治疗,发生高热惊厥需要及时止惊治疗,可首选咪达唑仑缓慢静脉注射,0.1~0.3mg/(kg·次),体重<40 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5 m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次,在无静脉通路时可选择米达唑仑肌肉注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10 mg/(k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 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次,注射速度1~2 mg/min。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


(二)、病因治疗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此类药物是抗DNA病毒药物,对RNA病毒无效,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因此,此类药物不应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部分患者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1、干扰素α: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干扰素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干扰素α2b喷雾剂:100万U/d,每1~2小时1次,疗程3~4 d。也可使用干扰素α雾化吸人:2~4μg/(kg·次)或20万~40万U/(kg·次),l~2次/d,疗程3—4 d。


2、利巴韦林:不常规推荐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10~15 mg/(kg·d)早期使用可能有一定疗效,但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避免买一斤疗效送九十九斤副作用。


四、确诊疱疹性咽峡炎,护理方法要做好


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4、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5、发热患儿护理,衣被不宜过厚;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勤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6、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7、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仅供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