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吃药引发大出血!这些药物一定要慎用

2020/5/18 16:36:37来源:胃肠病作者:老杜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甚或会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

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

一个饼子引发的“血案”

患者男性,49岁,因呕吐暗红色血液入院治疗,于今日18点30至我内镜中心急诊行胃镜检查。

患者自昨日夜间到入院前共呕吐4次,量共约1500ml。

进镜后在食道内可见血凝块及少量血液,食道及贲门未发现静脉曲张及贲门撕裂。

胃内可见大量的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潴留


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后无溃疡及出血点。

出血部位在何处呢?

我们反复仔细寻找,因患者情绪紧张,胃镜检查反应较大,我们边检查边耐心的安慰患者,指导患者呼吸及配合方法。

我们再次返回食道内,发现持续有少量鲜血附着于管壁上,边退镜边冲洗,在食道入口处发现血液量增多,但因食管上括约肌及环咽肌收缩,入口处黏膜观察不清,后在胃镜前端使用透明帽后,视野改善很多。

如下图:


在食道入口,距门齿约18至20cm处可见片状黏膜剥脱及条索状裂伤,持续渗血。

此时终于查明消化道出血原因,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指明方向。

患者为什么会在食道入口处有伤口并出血量如此之大呢?

追问患者病史,原来是患者因关节肿痛,长期口服强的松及去痛片,昨日晚餐时进食的自家做的干饼子,夜间即出现呕血,今日又再次大量呕吐暗红色血液2次,遂急诊入院治疗。

在此提醒大家:

进食较硬的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不要自己随便口服激素类药物及非甾体类的止疼药物,

以免给食道带来伤害。

也提醒我们内镜医生在为患者检查时不要遗漏任何一点可疑之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明确诊治,避免误诊漏诊。

那么,哪些药物可能会造成消化道出血呢?

但是临床上药物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并不少见,却往往容易被忽略。

最常见的就是非甾体类药物(NSAIDs),临床中经常用到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帕瑞昔布都属于NSAIDs类药物。

需要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要用药,尤其是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必要时可以同时服用PPI或粘膜保护剂。

那么临床上除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究竟还有哪些药物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呢?

1.糖皮质激素(甾体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黏液的分泌,促进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表达异常,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和修复能力,诱发或加重胃黏膜损伤,导致糜烂、溃疡、出血甚至穿孔。这类药物的通用名常以“什么什么松”结尾,比如”强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2.抗凝药

抗凝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自发性出血,其中主要就是消化道出血。这与抗凝药使用的剂量、疗程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抗凝药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出血机会也就越大。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有氯吡格雷肝素、华法林等。

3.抗肿瘤药物

甲氨碟呤、巯嘌呤(6-巯基嘌呤)、氟尿嘧啶、氮芥、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等等抗肿瘤药物因干扰叶酸、嘧啶、嘌呤等物质的代谢,阻碍 DNA 的倍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上皮的修复;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胃黏膜细胞的增值与修复,进而导致胃粘膜损伤,主要表现为上皮脱落、充血、黏膜红肿伴浅表性糜烂、出血或溃疡等。

4.磺脲类降糖药

格列本脲等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能兴奋迷走神经,增加胃酸分泌,引起胃粘膜损伤, 导致糜烂、溃疡、出血等。

5.交感神经阻滞剂

利血平、降压灵、胍乙啶等交感神经阻滞剂通过耗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递质, 使副交感神经相对处于优势而表现出降压作用,同时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等,故长期使用可引起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

6.其他药物

此外常见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还有氯霉素、多粘菌素、喹诺酮、甲硝唑、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拉定、头孢哌酮)等抗菌药物,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剂以及甘露醇等药物。

上述药物,切不可自行随意服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我该怎么办?


1.呕血后应冷静不要慌张,立即平趟卧床,不能突然站立,防止站立时头昏眼前发黑跌倒。

2.呕血时头要偏向一侧及时吐出防止窒息,不能大幅度硬呕防止更大出血,含漱冷开水或矿泉水将口中血液清除减轻恶心反射。

3.出血原因不明时暂不要进食,以便能行急诊胃镜诊断和治疗。

4.立即呼叫120救护,尽快到医院就诊,尽快静脉补液、生命体征监护、吸氧、抽血检查等。

5.停用一切可疑药物,立即内镜下止血、给予PPI、粘膜保护剂、补液、输血等措施。



病例来源:山西省中医院内镜中心,撰文:老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