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2025/11/11 9:07:43来源:皮科Online



病因病机与临床特征




中医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又名“缠腰火丹”“蛇丹”等。其病因病机为:早期外感温热湿毒,时值正气尚存,未得感邪即发,待年岁渐高,天癸渐衰,正气亏虚之际,加之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脾虚湿蕴等因素,重伤正气,无以抗邪,伏邪外发而致病。



中医证候特征

早期常表现为水疱累累、灼热焮红、痛势剧烈、遇热痛增,可伴低热倦怠、口干口苦、溲赤便秘、脉滑数等症,多为肝经郁热或湿热蕴阻,属温病范畴。中期水疱渐干、疹色转暗、疼痛稍缓、不思饮食、体倦乏力,多为脾气亏虚,或兼湿阻。晚期疹消痛减,但痛势绵绵;或表现为灼热疼痛,遇热痛增,口燥咽干,舌干红少苔等阴虚火旺证象;或表现为胀痛刺痛,旦轻夜甚,舌黯、脉涩等气滞血瘀证象;或表现为畏寒倦怠,喜温喜按,旦欲寐而夜不眠,不思饮食,舌淡黯、胖大水滑,舌边齿痕等阳虚饮停,脉络受阻证象。



西医病因病机

该病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初次感染VZV(在幼儿表现为水痘;成人可为隐性感染)可长期潜伏于某一感觉神经节,在高龄、劳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诱因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而发病。由于该病毒具有嗜皮肤及嗜神经特性,因此以皮肤出现炎症性红斑、水疱伴神经痛为基本特征。



西医临床特征

该病的临床特点为:呈单侧、带状分布的多发红斑基础上的成(群)簇水疱,水疱间可见正常皮肤,常伴不同程度的神经痛,其中受累皮节痛觉敏感为该病的显著特点之一。临床还包括以下特殊类型:顿挫型/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和播散型。急性期常持续2~4周。当皮损消退一月后,若局部仍有明显神经痛或疼痛复发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免疫力低下者及中老年人群。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1994):

(1)皮损表现为单侧性、沿某一外周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群)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周围绕有红晕,簇间皮肤正常,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损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瘙痒或灼热感,可伴有低热、倦怠、纳差等症。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

(1)前驱症状:躯体一侧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灼烧感。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感或灼热感,可伴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2)发生前驱症状1~3天后,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或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内容透明澄清,疱壁紧张发亮。

(3)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侵犯1~2个神经节分布区,偶尔多个连续的神经节分布区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前后正中线。

(4)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有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4~5天后发生皮疹。


3.鉴别诊断

前驱期或无疹型需根据疼痛部位与相应疾病鉴别

(1)发生于胸、背部常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气胸、胸壁损伤、胸椎病变等鉴别;

(2)发生于腰、腹部常需与急性胆结石、胆囊炎、胃溃疡、阑尾炎等急腹症及腰椎病变等相鉴别;

(3)发生于四肢需与相应部位椎体病变等鉴别。此外,痛觉敏感为该病的鉴别要点之一,可通过衣物或棉签轻柔摩擦局部,与对侧或上下区域健康皮肤对比痛觉程度予以鉴别。


4.发疹期与以下疾病鉴别

发疹后需与接触性皮炎、丹毒、单纯疱疹、虫咬性皮炎(包括丘疹性荨麻疹、隐翅虫皮炎等)、脓疱疮等相鉴别。



治疗




中医内治法

1.辨证论治参考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1)肝胆湿热证

主症疹色鲜红,疱壁紧张,密集成片,灼热,痛如针刺。

次症或口苦咽干,或烦躁易怒,或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①常用药物:龙胆、野菊花、桃仁、红花、豨莶草、路路通、三七、柴胡、生地黄、车前草、泽泻、黄芩等。

②加减:火毒炽盛者,选加金银花、连翘、黄连、大青叶等清热解毒;疼痛剧烈者,选加延胡索、川楝子、乳香、没药、全蝎、蜈蚣、钩藤、石决明等行气活血、平肝清火、通络止痛;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通腑泄热。发于头面者,酌加白菊花、桑叶、夏枯草等;发于眼周者,加青葙子、谷精草等;发于肩背、上肢者,酌加姜黄、桑枝等;发于躯干者,酌加川楝子、白芍、陈皮;发于下肢者,酌加川牛膝、萆薢、黄柏等。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疹色淡红,疼痛或轻或重。

次症:或渴不欲饮,或食少腹胀,或大便时溏。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或滑或濡。治法:健脾化湿、行气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物:苍术、厚朴、薏苡仁、陈皮、枳壳、炒白术、土茯苓、泽泻、茯苓、栀子、萆薢、炙甘草等。

加减:疼痛甚者,选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有血疱者,选加大蓟、小蓟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脾虚症状突出者,酌加党参、山药、砂仁等。


(3)气滞血瘀型

主症:多见于老年或发病后期,可见皮疹色暗红或结血痂,疼痛剧烈难忍,或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

次症:或伴胸胁脘腹胀闷;或有痞块,时散时聚。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涩。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①常用药物:当归、川芎、生地黄、苦参、三七、豨莶草、路路通、桃仁、红花、延胡索、川楝子、黄芩、水蛭、法半夏、浙贝母等。

加减:血虚甚者如面色无华、少气懒言、乏力加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疼痛剧烈者,加全蝎、蜈蚣、丹参增强活血行气、散瘀通络之效;瘀热甚者如五心烦热,重用生地黄,加牡丹皮凉血除热;湿盛者如身重乏力、大便溏泄加黄柏、苍术以化湿;气滞甚者,如胸闷、胸痛及短气,加瓜蒌宽胸理气;如胁肋疼痛有结块,善太息,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加强疏肝解郁之功效;失眠加磁石、珍珠母。


(4)阴虚火旺、余毒未清

主症:皮色暗红,水疱干瘪,痂壳干燥,或脱痂后灼热疼痛,遇热痛增,缠绵不休。

次症:或口燥咽干,或手足心热,或心烦不眠,或潮热盗汗。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二至丸合一贯煎加减。

①常用药物:女贞子、墨旱莲、麦冬、沙参、枸杞子、当归、生地黄、金银花、野菊花、知母、黄芩、三七、豨莶草。

加减:夜间汗出者加黄芪、浮小麦固表止汗;神疲乏力、气短、纳差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者加龙胆、泽泻、车前草清泄肝胆之火;大便干结、口干舌燥、皮肤干燥者加玄参、天冬滋阴润燥。

注:该证型的辨治经验源于贵州省级名中医贾敏教授及欧阳晓勇教授。


2.中成药参考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

(1)龙胆泻肝丸

功效:清肝胆、利湿热。适应证:肝经郁热证或肝胆湿热证。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2次/天。不良反应:偶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等非特异性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腹泻,极少数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禁忌: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用。孕妇、儿童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性体质者慎用。


(2)参苓白术丸

功效:健脾益气。适应证:脾虚湿蕴证。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3次/天。

不良反应:偶见便秘。禁忌:湿热内蕴所致泄泻、厌食、水肿及痰火咳嗽者忌用。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用。

禁忌:本品含有薏苡仁,故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荤腥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忌恼怒、忧郁、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


(3)血府逐瘀胶囊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适应证:气滞血瘀证。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2次/天。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皮疹、瘙痒、潮红等。
禁忌:忌食生冷。孕妇忌用。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脾胃虚弱者慎用。不宜与藜芦、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中医外治法

1.中药外治

(1)如意金黄散

出自《外科正宗》。

组成:大黄、黄柏、白芷、天花粉、厚朴、苍术、陈皮、姜黄、天南星、甘草等药。

适应证:临床常用于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的治疗,有学者将其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肯定。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以温水调制成稀糊状(干稀适中,以能黏附不滑落为度),约硬币厚为宜,外敷于患处,1~2 h/次,2~3次/天,避开皮损破溃处。

注意事项:偶有瘙痒、刺痛、皮疹(红斑、丘疹)等反应,如出现过敏症状建议暂停使用,动态观察,若再次使用仍出现过敏症状则停用。孕妇、婴幼儿、皮肤破溃或感染处及对本药成分过敏者禁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青鹏软膏

藏传经典外用方剂。

组成: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去核)、毛诃子、余甘子、安息香、宽筋藤、人工麝香等。

适应证:常用于关节、肌肉肿胀疼痛及皮肤瘙痒、湿疹;亦可用于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

功效: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用法:药物涂于患处,2次/天。

注意事项:涂擦部位如有明显灼烧感或瘙痒,局部出现皮疹等情况,应停止用药,洗净观察,若再次使用仍出现上述症状则停用。孕妇、破损皮肤、对外涂青鹏软膏过敏者禁用。


(3)二味拔毒散

出自《医宗金鉴》。

组成:雄黄、白矾粉各等份。适应证:带状疱疹皮损区水疱明显处或有渗出倾向者。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痛、消肿敛疮。

用法:根据皮损面积取适量二味拔毒散加茶水调成稀糊状(干稀适中,以能黏附不滑落为度)均匀涂擦于皮损区,约硬币厚度为宜。

注意事项:涂药后局部如有明显灼烧感或瘙痒,或局部出现皮疹等情况,应立即停药,清水洗净观察。孕妇、儿童及对二味拔毒散过敏者禁用,面部皮损亦禁用。


(4)中药封包

药物:栀龙散(医院制剂)。

组成:栀子、地龙、白芷、姜黄、川芎、秦艽、乳香、没药、冰片。

适应证:带状疱疹后期局部疼痛属热毒蕴结兼气滞血瘀者。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取适量栀龙散加少许芝麻油调成稀糊状(干稀适中,以能黏附不滑落为度)均匀涂擦于皮损区,约硬币厚为宜,并予塑料薄膜进行密封包裹,0.5~1 h/次,1~2次/天。

注意事项:封包结束后皮肤变黄属于正常现象,偶有瘙痒、刺痛、皮疹(红斑、丘疹)等反应,如症状明显建议暂停使用,动态观察,若再次使用后仍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停用。孕妇、婴幼儿、皮肤破溃或感染皮损,以及对本药成分过敏者禁用。


(5)中药塌渍

药物:苦参30 g,黄柏30 g, 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野菊花30 g,金银花20 g,连翘20 g,枯矾10 g,花椒10 g,当归15 g,硫黄10 g。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协定处方Ⅰ号方)

适应证:带状疱疹急性期,皮损区见红肿、丘疱疹、水疱、糜烂、有渗出倾向属湿热证者。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消肿、收敛生肌。

方法:将上药煎成汤剂,过滤去渣冷却后,放冰箱冷藏室保存。临用时用消毒纱布6~8层,浸取药液,微挤压至不滴水为度,外敷患处,并适时更换,使患处的纱布层保持8~15 ℃的低温。20~30 min/次,2~3 次/天。

注意事项:若逢冬季,根据患者耐受度适当加温药液,避免受凉。湿敷部位如有明显烧灼感或瘙痒感,局部皮疹加重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洗净观察,若再次使用仍出现上述情况则需停用。对中药过敏者禁用。


2.中医非药物外治

(1)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基于经络理论,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 肝胆湿热证:选取双侧阳池、天井、足临泣、悬钟、阳陵泉等穴位;

  • 气滞血瘀证:选双侧阳谷、小海、申脉、昆仑、委中等穴位;

  • 阴虚火旺证:选双侧内关、曲泽、太冲、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


(2)埋针疗法

埋针疗法(皮内针疗法)是一种以特制的小型针具(揿针)埋藏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并保留一定时间的治疗方法。

  • 肝胆湿热证:选取双侧外关、支沟、丘墟、光明、风市等穴位;

  • 气滞血瘀证:选双侧支正、养老、金门、附阳、承山等穴位;

  • 阴虚火旺证:选双侧郄门、天泉、行间、中都、血海等穴位。


(3)火针疗法

  • 功效:温通经络、引热祛邪、调节气血。

  • 适应证:适用于各证型的蛇串疮。

  • 操作方法:选取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的操作地点,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常规皮肤消毒,点燃酒精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酒精灯外焰加热针体,直至针尖烧至红白,快速浅围刺皮损(水疱或红斑)或阿是穴(疼痛或瘙痒处),针刺点间隔0.2~0.3 cm为宜;若为水疱施针,可由皮损外缘围刺,以疱液充分溢出为度。手法以“快”“准”“稳”为原则。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及皮损大小分次治疗。术后可外用碘伏等消毒剂并保护创面,48h内不沾水。5~7 天为一疗程。

  • 注意事项:孕妇及晕针者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


(4)刺络拔罐疗法

  • 功效:疏通经络、泄热解毒、活血祛瘀、调和气血。

  • 适应证:适用于各证型皮疹消退后局部仍感疼痛或瘙痒者。

  • 操作方法:选择适宜的体位,选定针刺部位,充分暴露治疗区域或腧穴,选择合适的针具(空针、三棱针、梅花针)和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对针刺部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以2%碘酊消毒,再以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需注意若皮肤有破损时则用2%碘伏消毒(避免消毒产生的疼痛),消毒方法是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离心性向皮肤四周涂擦,涂擦某一部位时方向保持一致,严禁做往返涂擦动作。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刺点周围半径3~5 cm的区域,并应根据针刺时可能发生的变化适当扩大范围,若为局部皮肤出现感染时,则应从皮肤外周向感染部位涂擦,连续2~3遍。消毒后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垂直刺入,一般刺入2~3 mm, 使之出血,迅速出针并立即对针刺部位用闪火法拔罐并留罐,以吸附出少量血液(针眼溢出小滴血液)为度,5~7 min后起罐,局部碘伏消毒,1次/2~3天。

  • 注意事项: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晕血、晕针者、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年老体弱者慎用。消毒皮肤时方向一致,不可遗漏空白处,已经接触污染部位的棉球或棉签不应再返回涂擦清洁处。急性期水疱需选择略大的玻璃罐,以避免罐与皮疹面积过多接触,造成皮损破溃,减少感染风险;在针刺前先用75%乙醇棉球擦拭距针刺中心点周围半径3~5 cm的皮肤区域消毒,连续2~3 次。急性期水疱未破溃时采用医用碘伏由水疱中心点向外侧及周围皮肤严格消毒,距水疱中心点直径3~5 cm, 连续2~3 次;急性期水疱已溃时,用2%碘伏由正常皮肤距皮损中心点直径3~5 cm向皮损中心点消毒,连续2~3次;急性期糜烂面禁用。


3.其他疗法

夹脊穴及阿是穴注射疗法

  • 药物: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1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4~5 mg+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30μg+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

  • 功效:抗病毒、抗炎、止痛、促进皮损消退,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适应证:①50岁以上带状疱疹急性期并至少伴以下一项情况者:或伴剧烈疼痛,或皮损面积较大(达到,甚至超过2%~3%体表面积),或颅神经受累。② 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选穴:①夹脊穴:根据皮损所累及的皮节选取相应的华佗夹脊穴(以累及脐水平的皮节为例,其夹脊穴定位为第10胸椎患侧棘突下端旁开0.5~1寸的区域)。②阿是穴:在皮损分布的带状区域内,选取相对密集的皮损(红斑、丘疱疹或水疱),或疼痛、瘙痒剧烈处作为阿是穴,通常选取5~6 穴;皮损较多者,次日可交替选穴进行注射。

  • 操作方法:

    ①用一次性注射器(10 mL)按比例抽取以上药物混合均匀,注射针头换为4.5号,备用。② 用医用碘伏或碘酊常规消毒目标穴位区域皮肤2遍。③一手持针,另一手协助绷紧皮肤,首先注射夹脊穴,然后依据皮损分布区域注射多个阿是穴,由脊柱侧逐步注射到前正中线。

  • 注射夹脊穴时:垂直进针(针身与夹脊穴成90°角)约1寸,得气并回抽无血后再注射2.0 mL混合药液,注射速度稍快,以患者获得明显针感为佳。

  • 注射阿是穴时:应从皮损边缘相对正常的皮肤呈45°角进针,大约至皮下脂肪浅层时,改为平刺,刺向皮损(阿是穴)基底部,进针1~2 cm, 垂直深度约位于真皮与皮下组织之间,回抽无血再缓慢注射,每穴注射量1~1.5 mL。注射完毕后用棉签按压防止出血或药液溢出。每日上午1 次,7 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若应答不明显者,可去除干扰素并将地塞米松减半再注射3~5天。

  • 禁忌证:治疗前有对本方案的药物过敏史者,或治疗期间发现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均应避免可疑药物的使用。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禁止使用干扰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或慎用利多卡因。有糖皮质激素绝对禁忌证或未控制的感染者,禁止使用地塞米松。注射区域有明显细菌感染者,禁用本疗法。

  • 注意事项:

    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无需使用干扰素,同时地塞米松剂量通常采用2~3 mg/天,连续使用3~5 天,若应答不明显者停用地塞米松。

    ②当皮损分布呈不规则带状,或分布不典型,或皮损面积较广,或皮损累及相邻两个神经节段时,可注射相邻的两个夹脊穴(每穴注射1.5 mL)。

    ③若夜间疼痛明显,可在上药基础上去除干扰素及地塞米松,睡前注射一次。

    ④注射期间注意体位端正(或取卧位,或取坐位,坐位时须靠椅背,防止跌落外伤),充分暴露注射区域,避免选穴不准确。

    ⑤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防止受凉。

    ⑥注射完毕嘱患者静卧或静坐15~20 min并密切观察,若有异常立即对症处理。



基础治疗

1.寻找并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肾脏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等)。


2.需及时、规范选用抗病毒药

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肾功能不全者可酌情选用溴夫定片[可参考《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3.止痛治疗

中重度疼痛可予羟考酮、加巴喷丁胶囊或普瑞巴林胶囊。


3.继发全身感染

继发全身感染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系统选用抗生素,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4.局部感染

可根据皮损性质选用1∶5 000 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外用。


5.糖皮质激素治疗

急性发作早期对于年龄大于50岁、皮损面积大、疼痛程度重、累及头面部等带状疱疹,排除绝对禁忌证后可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4~5 mg夹脊穴及阿是穴注射(详见“夹脊穴及阿是穴注射疗法”)并逐渐减量、停药。


6.并发症治疗

若出现带状疱疹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脑炎、溃疡性角膜炎或角膜穿孔等,需高度重视并请多学科联合诊治。



预防与调摄




生活起居

保持床单及衣物的清洁,着宽松、棉质衣物;注意手卫生,勤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损引起创面感染;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



饮食指导

肝胆湿热证型宜食清肝胆之火的食品,如新鲜绿叶蔬菜、冬瓜、黄瓜、橙子、苦瓜、绿豆等,忌食辛辣、腥臭之品。此外,因糖尿病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应严格糖尿病饮食并积极控制糖尿病。



情志护理

主动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向患者详细讲解引起本病的原因,疾病的病程及治疗方案,使患者密切配合治疗和护理;引导患者通过聊天、适当娱乐等方式放松,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皮损护理

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保持皮损区清洁干燥,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忌用肥皂等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疗效标准

1.评价标准

(1)治愈:皮损完全消退,无后遗神经疼痛;

(2)显效:皮损评分减分率>60%,疼痛明显缓解;

(3)有效:皮损评分减分率为30%~60%,疼痛有所缓解;

(4)无效:皮损评分减分率<30%,疼痛未见缓解。

临床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评价方法

皮损评分判定标准:

(1)以无糜烂、丘疹及水疱计为0分;

(2)以糜烂面1~3处,丘疹及水疱数目均≤25个计为1分;

(3)以糜烂面4~6处,丘疹及水疱数目均在26~50个计为2分;

(4)以糜烂面>6处,丘疹及水疱数目均>50个计为3分。


疼痛评分标准为视觉模拟评分(VAS):

(1)疼痛强度由0~10 cm的标尺表示,评分随疼痛程度增高;

(2)0分表示没有任何疼痛,完全正常;

(3)1~3分表示可以忍受的轻度疼痛;

(4)4~6分表示难以忍受的中级疼痛;

(5)7~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已妨碍正常活动。



结语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一旦确诊,应及早、及时正确辨证施治,配合外治、针灸及西药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促进皮损消退,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方案是基于现有证据形成关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方案,涉及患者宣教、疾病诊断流程、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心理干预等方面,适用于各等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参考,实施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唐挺,文昌晖,贾敏,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47(01):92-98.DOI:10.16588/j.cnki.issn2096-8426.2025.01.016.

[2]周冬梅,陈维文.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2014年修订版)[J].中医杂志,2015,56(13):1163-1168.DOI:10.13288/j.11-2166/r.2015.13.022.

[3]李曼,王忠,荆志伟,等.龙胆泻肝丸所致肾毒性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2,9(0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