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是由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皆可发生,但以1~6岁小儿多见,临床 以发热、皮肤及黏膜出现斑疹、丘疹、疱疹、痂盖为特征,由于疱疹内含水液,状如豆粒,故 名“水痘”。
患儿多见畏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全身不适
起病,体温在38.0℃~38.5℃之间,继而出现皮疹,先出现于躯干、头面部,逐渐延及四肢,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和头部最多,四肢较少。
可分批出现丘疹、水痘疹、痂疹。疱疹呈卵圆形,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液透明,以后变浑浊,数日后开始结痂,如无继发感染,脱痂后不会留瘢痕。
本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流行。预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中医认为,
本病多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两经,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1.邪伤肺卫型:
主要表现为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伴有喷嚏及咳嗽,1~2日皮肤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当以疏风清热解毒为治。
方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金银花、连翘、竹叶、薄荷、牛蒡子、桔梗、车前子、赤芍、杏仁、滑石、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6克,滑石18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银翘散,或桑菊感冒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柴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毒炽气营型:
主要表现为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显著,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或舌绛,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当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为治。
方用清胃解毒汤加减,药取升麻、黄芩、丹皮、生地、紫草、山栀、木通、芦根、全瓜蒌各6克,石膏18克,黄连3克。
中成药可选用六一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合黄芩片,每次3片,每日3次;羚羊角散,每次1支,每日2次,合复方金银花冲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冲饮;紫雪散,每次1克,每日2次,合黄连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
3.邪毒闭肺型:
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气喘、鼻煽、紫绀等急重症。
当以清热解毒,开肺化痰为治。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药取杏仁、苏子、葶苈子、全瓜蒌、浙贝母、黄芩、虎杖、前胡各9克,石膏15克,麻黄、甘草、胆南星3克。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剂,或正柴胡饮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4.邪毒内陷型:
主要表现为壮热不退,神志模糊,口渴烦躁,甚则昏迷、抽搐等症。
此为之变证,当以凉血泻火,熄风开窍为治。
方用予清瘟败毒饮加减,药取犀角2克,黄连5克,黄芩、丹皮、生地、赤芍、山栀、知母、连翘、鲜竹叶各9克,石膏18克。
中成药可选用紫雪散,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或将上述药物研细,加生理盐水50ml调匀,直肠滴入,每日2次。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中成药外用方:
1.冰硼散:取本品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金黄散、颠倒散、六一散、青黛胶囊也可选用。
2.蛇药片:蛇药片5~10粒,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新癀片、黄芩片、蒲地兰消炎片也可选用。
诊断依据
1.发病前2~3周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密切接触史。
2.发热与皮疹(斑丘疹、疱疹)同时发生,或无发热即出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腰处多见。皮疹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疹→结痂,不同形态皮疹同时存在,痂盖脱落后不留瘢痕。
3.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必要时可取新鲜疱疹内液体作电镜检查,或疱疹刮片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