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的外治疗法

2018/11/24 22:19:26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者:江苏省中医院儿科 任现志

重点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导致腹痛的疾病很多,西医学主要分以下3大类。


第1类为全身性疾病及腹部以外器官疾病产生的腹痛,常见如败血症、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腹型癫痫、伤寒、卟啉病、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心肌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铅中毒等。


第2类为腹部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如胰腺炎、肝炎、胆道疾病、肠梗阻、肠套叠、阑尾炎、腹膜炎、溃疡病穿孔、肠道寄生虫病、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腹腔淋巴结炎等。


第3类为功能性腹痛,约占腹痛患儿总数的50%~70%。本文以第3类腹痛为主进行讨论。


病因病理


小儿脾胃薄弱,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脾胃虚寒、情志刺激或外伤等,容易导致气滞于脾胃肠腑,六腑以通降为顺,气机不通则出现腹痛。


诊断要点


①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太长,能自行缓解。②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③无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咳嗽、气喘、尿频、尿急、尿痛等。④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外治疗法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是以药泥纳入脐中或用药饼敷脐以胶布固定,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脐即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与督脉的命门穴相对,又为冲脉循经之地。


因此,任、督、冲三脉一源三岐,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故被称为治病的秘密通道。敷脐疗法既有药物对经穴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被吸收后的治疗作用。


处方1 元胡、白芍、肉桂各8 g,木香、甘草、莱菔子、槟榔各6 g,便秘者加适量大黄。上药研细末,先用酒精棉球擦脐,取药物少许用醋调成糊状,软硬适中,敷于脐中。1次/d,3 d为1个疗程。


处方2 吴茱萸、小茴香各等份。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少许用醋调和成糊状,纳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次/d,痛解为止。


注意事项 ①敷脐药物应少而精,尽量研为细末应用,以充分发挥药效。②敷药前应先将脐部擦拭干净,脐病或有感染者禁用。③注意保护皮肤,加用膏药烘烤不可太热,严防烫伤皮肤。④本法一般无不良反应。若个别患者敷药后出现局部红肿、痒痛等过敏现象,可揩去药物。⑤对急症、急性病,在未确诊前不宜敷脐止痛,以免延误病情,确诊后再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药(热)熨疗法


药(热)熨疗法是将药物碾成粗末或捣烂,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炒热后用布包裹,置于皮肤表面,或作往复移动,摩烫肌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镇痛消肿等作用,特别对一些功能性病变,可以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如炒热食盐熨腹部,治疗腹痛;用生葱、食盐炒热,熨脐周围及少腹,治疗尿闭等。


处方 食盐或麸皮适量。


用法 操作时取干净纱布2块,对折为4层。将所用食盐或麸皮分为2份,先放一份入锅内炒热,至烫手时取出,用纱布包裹或装入布袋,置于欲熨部位,或来回移动。温度下降时,换炒好的另一份,边熨边换,至患儿皮肤潮红、温热,则药力透达。


病痛在腹部,医者亦可持药绕脐作顺时针或逆时针圆周移动,更利于散寒理气。上药炒热,装入布袋,热熨腹部疼痛部位。1~2次/d,20 min/次。


注意事项 ①本疗法属温中之法,主治寒证、阴证,凡里热或局部红肿者禁用。②对出血性疾病和发热较甚者、新生儿、身体极度衰弱者亦当慎用或禁用。③热熨温度一般以45~55℃为宜,过低则影响疗效,过高易于灼伤皮肤。④对药物进行加热,不宜蒸炒过久,以免降低药效,熨药于肌表后,外面可加棉垫或厚衣保温,以提高疗效。


药灸疗法


药灸疗法是用艾绒在体表穴位或患处燃熏,借其温热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处方1 生姜4片。取中泉或关仪穴。将姜片平放在上述穴位上,艾炷灸之。每次每穴5~10壮,1~2次/d。


处方2 附子饼1枚。取神阙穴。将附子饼放于脐上,艾炷灸之。5~10壮/次,1~2次/d。


注意事项 ①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②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灼伤皮肤、烧坏衣服或被褥,尤其是幼儿患者。③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感、头晕、烦躁等,可令患儿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将针刺与药物相结合,通过穴位注射,让药物在病变局部吸收,或循环到达病所而发挥作用。


处方 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2 mL。取穴:双侧足三里。 


用法 用注射器抽取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2 mL,垂直刺入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0.5~1 mL。1次/d,3 d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①本疗法可能出现局部红肿、酸痛等不适,甚至有发热和局部症状加重的现象,但一般经数小时至1 d后可逐渐消失。②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④药液一般不宜注射到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以免引起不良反应。⑤胸腹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以防伤及内脏。主要神经干经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要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灌肠疗法


灌肠疗法是将药液(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处方 大黄10 g(后下),茵陈30 g,枳实、枳壳、黄芩各10 g,蒲公英15 g,金钱草30 g。


用法 上药加水适量,煎取200 mL,待温度降至38℃左右保留灌肠20 min。


注意事项 ①注入速度宜慢,保留的时间越长越好。②配制灌肠液时应避免使用对直肠黏膜有腐蚀作用的药物。③插入肛管手法应轻柔,以免弄伤黏膜。④灌肠药温、时间、速度要因人、因证而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