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忽视小儿尿液检查

2018/11/14 13:21:59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余文 徐灵敏

正常人的尿液大多数为淡黄色液体,尿液检查可以揭示出人体的许多病理生理情况,是临床常用的三大常规检查之一。


儿童出生后24~48 h内即可排小便,尿液化验也是儿科临床医生非常重视的一个无创伤性辅助检查,当患儿出现发热、哭闹、呕吐等不适情况时,很多儿科医生都会建议患儿进行尿液化验。


临床纪实


4月龄患儿发热2周,尿液化验后明确诊断


在儿科临床中,经常会有些哭闹不止、寝食不安、又吐又拉的小宝宝,辗转多处就医,查遍全身多处部位都没有发现问题。最后查个简单的尿常规,发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拟诊尿路感染,经正规诊治后治愈。以下笔者就举1例近几日接诊的患儿。


医生 孩子间断低热2周了,还时而哭闹不安,血液化验各项无异常发现,再查个尿常规看看吧。


患儿家属 孩子这么小,谁知道他何时排尿呢?再说,孩子排尿好好的,没发现异常呀?


医生 孩子抽血也很困难,取尿比抽血要容易,只是需要耐心。检验科有尿袋,用尿袋取。另外,您肉眼没有发现异常也不能保证没有问题。


患儿家属 化验结果出来了,医生您看看有什么问题呢?


医生 尿常规结果是红、白细胞均>50个/高倍视野,显示孩子有明显的尿路感染。孩子经常捂着纸尿裤,你们没注意及时更换或没有注意对孩子臀部进行护理,这可能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不过,要做个泌尿系统超声看看孩子有无发育问题。


患儿家属 医生,超声结果好像有问题呀,孩子看着好好的,怎么会发育有问题呢?


医生 超声结果没显示孩子发育有问题。上面提示的“膀胱壁增厚”是尿路感染的结果,不是原因,说明孩子的尿路感染已经侵袭到上尿路,不过幸好孩子的肾盂肾实质未见异常。抓紧时间积极治疗吧,尽量避免肾盂肾实质、肾功能的损害。孩子不像大人,感染很难只局限在下尿路,所以被笼统叫作尿路感染。


患儿家属 如何治疗呢?孩子这么小,我们不想用抗生素。


医生 孩子的泌尿系感染是细菌性的,必须用抗生素,而且必须尽快应用,越耽误,出现肾实质、肾功能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孩子全身状况还好,送完尿培养后,先口服抗生素,3 d后复诊,需要一段时间随诊。


3 d后复诊时取尿培养结果,若口服无效,依据尿培养结果再换药,若无好转还要查血,也可能必须输液治疗;但目前情况允许,先给孩子一个口服治疗的机会。复诊时最好找肾脏科。


患儿家属 谢谢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吗?


医生 孩子的会阴部要清洁、透气、舒适,现在习惯给孩子穿纸尿裤,虽然它是养护孩子很好的帮手,但要正确合理使用,注意安全卫生,每天要给孩子的小屁股通风透气的机会。不要用纸尿裤捂太紧、太长时间,一定要及时更换,否则会滋生细菌。有尿路感染时更要注意臀部护理。


经验分析

小儿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尿路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道而引起的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儿童尿路感染由于不易局限也不易定位,故统称为尿路感染。尿路感染为小儿时期常见病,<2岁的婴儿发病率较高。女孩发病率为男孩的3~4倍,新生儿期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


儿童与成人比较有以下不同:①新生儿、婴幼儿泌尿系症状不显著,全身症状较重。②婴幼儿的感染途径可为血源性。③常合并泌尿系异常,如各种先天畸形和膀胱-输尿管反流。


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


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主要概括为以下6点:


①确诊为尿路感染后,要在留取尿培养后尽快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②抗生素治疗有效者,于用药1~2 d后急性症状明显好转,菌尿消失。


③如2~3 d后临床症状无好转或菌尿持续,则应根据药敏结果换用其他药物。


④下泌尿道感染疗程7~10 d,上泌尿道感染疗程10~14 d。


⑤停药后每周复查尿常规及尿培养,连续2次阴性后改为每月复查1次,追踪>6个月,观察有无复发。


⑥复发病例的治疗在做尿培养后给予上述治疗1个疗程,然后用复方新诺明(SMZco)5~10 mg/kg,或呋喃妥因12 mg/kg,每晚睡前顿服,连服4~6个月。同时应检查有无泌尿系异常和膀胱-输尿管反流。


小儿尿路感染的预后


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的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的患儿可复发或再感染。


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常见。膀胱-输尿管反流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岁后进展不明显),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小儿尿路感染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预防小儿尿路感染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卫生,不给孩子穿紧身内裤,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②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③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④注意纸尿裤的安全卫生和合理使用,保持皮肤黏膜通风、透气、干燥、滋润;⑤注意培养孩子适时排便的习惯,以及告知排便的能力。


摘自《儿科常见病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