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师如何使用儿科简易补液方法

2017/3/30 8:24:29来源:河南乡医作者: 郭祖峰

基层儿科医师处于诊疗第一线,患儿来诊时,往往病程不到1天,脱水程度大多在“轻度脱水”以下,此时给予补液主要为预防更重的脱水或者作为口服补液的补充。临床观察显示,只要使脱水程度维持在轻度或轻度以下,患儿就是安全的。基层医师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有很多对儿科教材上补液的内容理解有困难,以至于具体操作时畏手畏脚,使部分患儿错失补液时机。简化补液程序,使其便于理解、记忆与操作,提高基层医师完成补液治疗的机会,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重度脱水率,减少患者疾病投入,降低因脱水导致的住院率。


1患儿<2岁,有呕吐、腹泻表现


患儿年龄<2岁,在“秋季腹泻”流行期前后(每年10~12月份)有呕吐、腹泻表现,或者只有呕吐,推测随后腹泻可能性极大时。


补液成分, 第1组液体成分:10%或5%葡萄糖溶液200 ml +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5%碳酸氢钠15 ml,为方便记忆,可称此为2:1加碱液,即2份糖、1份盐,每100 ml总液体+5 ml 5%碳酸氢钠,熟练时也可配比为300 ml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5%碳酸氢钠25 ml。滴速:1~2滴/(kg·分)(如体重为10 kg,则液体滴速为10~20滴/分)。


值得强调的是,葡萄糖溶液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的配伍,一方面被儿科学教材收载,为儿科液体疗法常用补液;另一方面,《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等配伍文献则提示有配伍禁忌,原因是碱性环境葡萄糖溶液5-羟甲基糠醛(5-HMF)生成增多,5-HMF可引起动物横纹肌麻痹与内脏损害,必需使用时强调现配现用。


补钾指征,如果第1组补液后仍没有排尿或者尿液仍发黄,则可重复第1组补液的量及补液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尿时,可以在补液时加入10%的氯化钾(每100 ml溶液+1 ml氯化钾),滴液速度不变。如此重复,直到排尿后再补1组结束,或者排尿清亮、尿量满意(接近于正常),使总补液量达到60~80 ml/(kg·日)时结束。


若使用10%的氯化钠进行补液:第1组用5%或10%葡萄糖溶液250 ml+10%氯化钠7.5 ml+5%碳酸氢钠12.5 ml,如此反复,直到有尿后加钾再补1组结束。


2患儿>4岁,有“急性胃肠炎”表现


当患儿年龄>4岁,有“急性胃肠炎”表现,呕吐较重,或者合并腹泻、精神食欲差。


补液可如上一种情况,但不加碱。即:5%或10%葡萄糖溶液2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可以根据需要在液体中加入维生素B6、维生素C等,使患儿尿量满意,或总液体量达到60 ml/kg时停止补液。使用10%高渗盐时,可用5%葡萄糖溶液250 ml+10%氯化钠10 ml或者10%葡萄糖溶液500 ml+10%氯化钠20 ml来代替上面的液体即可。有尿时每100 ml补液中加钾1 ml。


3患儿发热,因食欲差而要补液


此种情况补液可用5%或10%的葡萄糖溶液3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并加入治疗药物输液,使补液量达约60 ml/kg时,效果可靠。体重越大,每千克补液量宜偏少,通常很少患者需要>1 500 ml/日的输液量。


整体来说,有呕吐、腹泻时,加盐偏多些;没有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表现时,加盐要少些。


以上补液,配合抗感染治疗,常可起到满意的效果。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食欲差或者合并呕吐、腹泻,仅仅抗感染治疗,效果往往不会很好,医生若能按书本要求来细致补液,则效果更好。实际上,基层医院常见病的补液并不难,但有转诊指征时,务必及时做好转诊准备。


注意事项

●来诊第1天补液时,如果病程已经>1天,或者呕吐、腹泻重,腹泻预计在10次/日左右者,也可首先补充1组2/3张的液体:10%或5%葡萄糖溶液100 ml +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 5%碳酸氢钠10 ml。滴速:1~2滴/(kg·分)。此组液体为临床常用的“1:1加碱液”,为2/3张液体,秋季腹泻时,常用于中-重度脱水时的前期补液。


●1:1加碱液,即1份糖、1份盐、0.1份碱,由此可随意配比出所需量的2/3张液体,如:5%或10%葡萄糖溶液1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50 ml+5%碳酸氢钠15 ml),其滴速按生理需要速度来补,即4~6 ml/(kg·小时),并无需严格按照医院常用的补充累计损失量的相应速度来补。


●补液时,仍要鼓励家属喂奶及口服米汤或面汤+适量盐,仅仅喂白开水是不足以补充丢失的液体的。

●在呕吐明显时,不要急于口服药物。如果呕吐已经缓解,则口服药物首选蒙脱石、肠道益生菌、 锌制剂等;不发热者,也可在输液时用654-2 0.3 mg/kg,1次/日静滴。

●不要随意加用抗菌药物,更不要用庆大霉素口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说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而《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要求,<6岁儿童、孕妇和>65岁老人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殊情况例外,如结核性脑膜炎、鼠疫、土拉菌病等。基层医生知识更新较慢,使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仍时有发生。对于临床有争议的药物,应尽量谨慎用药。

●操作熟练时也可选择首剂补液为500 ml,为安全起见,重复时最好用半量,即250 ml左右,如果对补钾时机判断困难,也可所有液体都不加钾,也就是说,可以1组液补到底,效果也不会很差。

●如果没有心、肾、肺等其他脏器的基础性疾病,即使不脱水,按上述滴速,每天总液体量在<80 ml/kg时,临床上也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在诊所或者乡镇医院,应严密观察患者,最好补1组液评价1次,然后再决定是否补下一组,并逐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尽可能多学习教材中的儿科补液内容。


●此种“简易补液”更适合第1天补液或者每天腹泻>10次的较重患儿。如果患儿饮食正常且不呕吐,每天腹泻<5次,就可以指导口服补液,即使输液,也可只输以上所述的1组液体即可,只要尿液的量次基本正常,出现脱水的可能性就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