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便血 确定病因是关键

2017/3/29 14:02:04来源:云杏微医

便血是儿童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不明原因便血较多,病因复杂,及时明确其病因往往颇为困难。因此,及时明确病因是处理儿童便血的关键。


肠套叠


肠套叠常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起病常为突发的肠绞痛,阵发性哭闹,拒食,脸色苍白。常伴呕吐,早期为奶汁,晚期呕吐胆汁。数小时后开始便血,多为小量果酱样便或血性黏液便,少数为黑红色血水或大量鲜血便。检查腹部,可发现右上腹季肋下腊肠样包块,腹部扪诊和直肠指诊双合诊可触到包块。腹部B超检查套叠处横断图像可见同心圆征,纵断面可见套筒征图像,有助诊断。


肛裂


肛裂是儿童便血的常见原因。儿童可因蛲虫感染引起肛周瘙痒,抓破感染而形成。典型临床表现是排便时和排便后的肛门疼痛,伴有便血。疼痛常剧烈难忍,持续数小时。出血于排便时或紧接排便后出现,量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于粪便表面。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在小儿很常见。多发生于直肠和结肠后壁,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主要症状是便血,色鲜红,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便血多为间歇性。如息肉继发感染,可有脓血样腹泻,易与痢疾和慢性结肠炎相混淆。仔细观察息肉患儿的大便,可发现成形的粪便一侧有息肉摩擦形成的凹陷痕迹。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多发生于儿童期 [4]。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发热及感染中毒征,常伴呕吐。粪便多呈暗红色,腥臭,出血量可相当多。腹部胀,有较广泛压痛。部分病例早期无明显血便。


肛管直肠损伤


便秘患者,粪便过于坚硬,或进行直肠内镜检操作不仔细等均可擦破肛管直肠黏膜,引起少量便血,色鲜红,覆盖于粪便表面。损伤一般愈合快、出血不久自止。直肠和乙状结肠活检时亦可致出血,色鲜红,有时量较多。


回肠远端憩室炎


回肠远端憩室(梅克尔憩室)患者大多无症状。如并发急性憩室炎或溃疡,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如憩室含迷走胃黏膜,亦可产生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憩室出血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较大量便血,无黏液。初为黑便,以后为鲜血,严重者可伴休克。


肠重复畸形


肠重复畸形多发生于回肠及回盲部。症状可开始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1岁内的婴儿。可出现肠梗阻或消化道出血,也可发生肠穿孔并腹膜炎。出血可为少最便血,也可有反复严重便血。有时可扪及腹部肿物。X 线造影或钡盐灌肠有助于诊断。


肠结核


肠结核多见于较大儿童,好发于回盲部。小儿肠结核多为溃疡型,可有便血。肠结核病变部位常伴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故一般血便少见。当结核病变侵蚀大血管时可发生大量便血。



内痔和混合痔以便血为其主要症状。本病在儿童较少见,尤其婴幼儿罕见。常在排便时或便后滴出鲜血,血量有数至数十毫升,与粪便不相混。单纯性痔并无疼痛,如因局部擦伤、糜烂、继发感染或痔嵌顿可伴肛门疼痛、瘙痒等。


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出血症多发生于生后 2~5 天,早产儿起病可延至生后2周。是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Ⅱ、Ⅶ、Ⅸ、Ⅺ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病程常为自限性。可出现呕血、便血,皮肤瘀斑等。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并发肠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第2周末及第3周,以五岁以上儿童多见。出血前常有脉搏加快及腹泻、腹痛。便血量多,色暗红呈稀红豆汤样。逍遥型伤寒表现为突然便血而无其他临床征象时易误诊。儿童普遍接种预防疫苗后该病已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