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并发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2015/10/14 11:36:24来源:网络

一、病例分析

 

病史

患儿,女,7岁,因“咳嗽、喘息伴气促2天”就诊。2天前出现咳嗽,程度较剧,呈阵发性,伴喘息,呈阵发性,夜间加重,亦有气促,同时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和烦躁,无发热,无发绀,至当地医院就诊,拟“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予“甲强龙针、布地奈德和可必特雾化”等治疗,咳嗽、喘息和气促稍有缓解,今转院就诊,拟“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收住抢救室。既往有湿疹、鼻炎史,3岁开始反复喘息。父亲有变应性鼻炎史。

 

体格检查

 

体温37.4℃,脉搏126次/min,呼吸48次/min,血压94/64mmHg,体重15kg,精神稍弱,颈部可触及握雪感,听诊可及捻发音,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呼气相延长,两肺闻及广泛呼气相哮鸣音,其他系统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9.6×109/L,血红蛋白 132g/L,血小板 288×109/L,中性粒细胞 0.53,淋巴细胞0.35,嗜酸粒细胞0.06。动脉血气分析:吸入氧浓度 29%时,PH 7.48,二氧化碳分压 30.3mmHg,氧分压 74.0mmHg,碳酸氢根 22.3mmol/L,标准碳酸氢根 24.4mmol/L,标准碱剩余 -0.7mmol/L。胸部CT显示肺气肿、皮下和纵隔气肿(图6-1)。总IgE 476.5IU/ml,特异性IgE(sIgE)户尘螨48.72kua/L,粉尘螨35.24kua/L。

 

治疗

 

考虑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重度)、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给予吸氧,甲泼尼龙针,氨茶碱片口服,布地奈德和可必特雾化抗炎扩张支气管。治疗3天咳嗽、喘息缓解。1周之后复查胸部CT提示纵隔、皮下积气明显吸收或完全吸收,肺常规通气功能提示小气道功能改变,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予以信必可都保(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和顺尔宁长期维持治疗。

 

二、临床诊断思维

 

症状和体征

 

哮喘患儿咳嗽和喘息常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征,肺部满布呼气相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可消失,称“闭锁肺”(silent lung),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危重状态。

 

在发作间歇期患儿就诊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在用力呼吸时才可听到呼气相哮鸣音。病史询问还应注意有无湿疹、变应性鼻炎、食物过敏、鼻窦炎等相关疾病,家族哮喘、变应性鼻炎的病史。

 

辅助检查

 

1. 肺功能检查 主要用于5岁以上患儿。对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选择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气道反应性,FEVl<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均有助于确诊哮喘。

 

2. 胸部X线检查 急性期胸部X线正常或呈间质性改变,可有肺气肿或肺不张。

 

3. 过敏原测试 目前常用皮肤点刺试验法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法,血清总IgE测定只能反映是否存在特应质。

 

该病例患儿年龄7岁,以咳嗽、喘息和气促为主要症状,两肺闻及广泛呼气相哮鸣音,既往反复喘息,嗜酸粒细胞升高(0.06),总IgE明显升高(476.5IU/ml),sIgE户尘螨48.72kua/L,粉尘螨35.24kua/L升高,肺常规通气功能提示小气道功能改变,有湿疹、鼻炎史,父亲有变应性鼻炎史,诊断支气管哮喘明确。目前处于急性发作期,此次发作伴有气促、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呼吸频率和脉率加快,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吸氧情况下氧化指数小于300),判断为急性发作,严重程度为重度。喘息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症状,需要注意排除支气管异物、肺结核、支气管狭窄、心源性喘息等疾病引起的喘息。

 

另外,结合患儿气促,查体颈部有捻发音,结合胸部CT情况,诊断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明确,考虑由哮喘引发。

 

三、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防治概况

 

(一)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1)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 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后15分钟FEV1增加≥12%,或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

 

(3) 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哮喘的分期与病情的评价

 

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指患者出现以喘息为主的各种症状,其发作持续的时间和程度不尽相同,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评估见表1。慢性持续期指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和胸闷),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或控制水平分级,目前临床推荐使用控制水平进行分级。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FEV1或PEF)≥80%预计值,并维持3个月以上。

 

 

 

注:多个参数可同时出现,但不一定全部均有 1kPa=7.5mmHg。

 

(三) 治疗

 

对于儿科医师来说,较多关注哮喘急性发作期,但实质上哮喘门诊最常见状态是非急性发作状态。因此,需要全面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哮喘急性和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目标和原则。

 

1. 哮喘治疗目标

 

(1) 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

(2) 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

(3) 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4) 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5) 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

(6)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7) 防止因哮喘而死亡。

 

2. 哮喘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

 

治疗哮喘的药物包括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能快速缓解支气管收缩及其他伴随的急性症状,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包括:

(1) 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

(2)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3) 抗胆碱能药物;

(4) 口服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5) 短效茶碱等。

 

控制药物是抑制气道炎症需长期使用的药物,用于哮喘慢性持续期,包括:

(1)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

(2) 白三烯调节剂;

(3) 缓释茶碱;

(4)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5)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6)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等。

 

初始治疗方案,应用缓解药物控制急性症状,症状缓解后,选用控制药物,制定控制方案以改善气道慢性炎症,酌情联合治疗(本例联合使用信必可都保和顺尔宁)长期治疗。定期1~3个月随访,以确定维持治疗、升级治疗或者降级治疗。

 

3. 危险因素

 

识别患儿是否存在以下危险因素,提供患儿家属避免和预防措施。

(1) 吸入过敏原(室内:尘螨、动物毛屑及排泄物、蟑螂、真菌等;室外:花粉、真菌等);

(2) 食入过敏原(牛奶、鱼、虾、鸡蛋和花生等);

(3) 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4) 强烈的情绪变化;

(5) 运动和过度通气;

(6) 冷空气;

(7) 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8) 职业粉尘及气体。

 

四、并发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的诊疗

 

结合患儿症状(气促)、体征(颈部有捻发音)和胸部CT改变,诊断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明确,考虑由支气管哮喘引发。我们曾报道一组非外伤性纵隔气肿病例,合计64例,其中自发性纵隔气肿19例,年龄(14.90±2.00)岁,男性占84.2%;病因明确纵隔气肿45例,年龄(4.26±4.45)岁,男性占55.6%,常见病因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和支气管异物等。自发性纵隔气肿患儿胸痛症状更突出,而病因明确的纵隔气肿患儿呼吸困难、咳嗽、皮下气肿更多见。自发性纵隔气肿患儿予卧床休息、吸氧、止咳化痰、预防感染等保守治疗。本例属于病因明确(支气管哮喘诱发)的纵隔气肿,同时存在皮下气肿,患儿予积极治疗原发病支气管哮喘,予以吸氧促进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吸收。

 

病例提供专家:张维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