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绿色疗法之---直肠给药

2016/3/19 11:55:14来源:网络

  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

  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

  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

  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在基层经常碰到小孩子不愿打针吃药,所以必须找个比较方便有效实用的给药途径,我来谈谈直肠给药的效果;以及影响直肠给药的因素: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的作用。其使用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保留灌肠法、直肠点滴法和栓剂塞入法。

  直肠给药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肠胃道的分解与肝脏的代谢,而且见效较快,对于不能口服用药的患者,给药尤其方便。

  小儿直肠给药效果好

  目前全国有三亿儿童,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4,对于他们用药的安全有效,颇受众人关注。鉴于传统用药习惯,国内临床上儿童给药途径多为口服(如糖浆、片剂、冲剂、胶囊……等)或注射,而欧美国家的儿童,普遍采用直肠给药途径——制成栓剂,由肛门塞入。

  直肠给药的优点:

  1、减轻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儿童(尤其是0-3岁婴幼儿)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一般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大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也减轻药物对肝、肾的毒副作用。

  2、直肠给药剂量准确、方便、安全: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往往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它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且不方便,需在一定条件和操作技巧下才能完成。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栓剂轻轻塞入肛门内。

  3、直肠给药途径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它们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基本相似,都约4小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

  因此,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更安全。

  儿童直肠给药的效果如何?

  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

  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

  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

  其三,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三条途径均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大肠、小肠、膀胱同居下焦,肾主水液,司二便,从而为直肠给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理论基础,酷似“透析”作用。并且前列腺紧邻直肠,经直肠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又有局部热疗作用,不失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