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截至目前,该市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试点区县达25个。所谓“三通”,即区县域医共体实现“医通”“人通”“财通”。
“医通”:
主要包括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实现转诊无障碍;统筹医共体内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格局;畅通帮扶渠道,实现共同提高。
“人通”:
主要是统筹编制使用,推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畅通交流渠道,实行“能上能下”用人机制;强化激励措施,实现人才下沉。
“财通”:
主要是建立两个“资金池”:一个是按一定比例提取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收入,整合财政补助资金,建立“发展资金池”,统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偏远乡镇绩效补偿等支出;另一个是按照上下级医疗机构各出资一点、区县政府补助一点的原则,建立区县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统筹用于人员上派下挂所需费用,用于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诊断、会诊、药学服务等费用。
时下,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人群已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往往分散在各地社区、村组,主要由辖区乡镇医生、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开展基本诊疗、健康管理服务。
但不少患者对基层医生信任度还不够,定期复诊、开药,完善治疗康复保健措施,仍费时、费力、费钱往大中医院跑,究其根源在于:基层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大中医院分级诊疗通道对接不畅,双向转诊流于形式;作为慢性病防控主体的公共卫生医生与专科医生、乡村医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缺少联络沟通,相关基础信息数据不能及时有效交流反馈,不能在医防融合上做好做实做新做活慢性病患者全程健康管理这篇文章,导致慢性病早发现率、早管理率低,导致后康复治疗及健康管理不到位。
重庆深化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举措,以队伍、管理、服务、绩效、信息融合为重点,实施“三通”建设,来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以基层首诊66个病种为基础,搭建医共体信息平台,及时开展远程查房、会诊,实现牵头医院针对基层首诊病种短板实施精准帮扶,以提升66个推荐病种诊治能力。
试点区县统筹医共体内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建设,形成“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格局,实现区域内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结果互认。同时,统筹使用床位、号源、设备等,积极协调医保部门,畅通上下级转诊渠道,统一医保支付方式,让群众转诊无障碍。
开启“三通”新模式的实践证明,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说实在的,基层医防融合必须要强化顶层设计,在“医、人、财”上下功夫,强化“县治、乡管、村访”,切实做好基层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一个明确诊断、一张适宜处方、一些基本药物、一项健康咨询和跟踪服务、一条急诊救治绿色通道”服务,让专科医生、乡镇(社区)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充分融合,这样才能更精准地关照基层患者,才能更好地减少他们的麻烦和经济支出,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康复。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防融合,笔者认为,开展好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还要做到:
一是切实开展基层慢性病专病门诊和监测点建设,落实好双向转诊配套措施,保证“诊疗接力棒”顺利对接。
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生、乡村医生与专科医生“结对子”制度,落实好“县治、乡管、村访”配套措施,建立上下联动的诊疗QQ群、微信群,及时交流、联系。专科医生负责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确诊、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生、乡村医生根据专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做好平常诊疗观察,基本药物供给。
三是精准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等项目实施细则要求,定期健康随访,强化健康咨询和跟踪服务,帮助患者完善生活方式;并及时将控制不良的患者转入上级医院实施规范化治疗。由专科医生给基层医生当后盾,从而真正实现慢性病的有效管理,促进其康复。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