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注意!五月份农村常见疾病风险提示

2019/5/12 20:00:33来源:村医之家作者:严国进

五月正值春夏交替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气温逐渐升高,仍是一些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在此,提醒广大村医在做好常规基本医疗、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也要重点防控各类春夏交替常见疾病来凑热闹!

 

注意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的防治

 

根据近几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流行规律,预计5-7月份各地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发病将达到全年高峰。发生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风险较大,应正确诊治这两种散发病例,警惕农村托幼机构聚集、暴发疫情。



疱疹性咽颊炎,可由病毒、细菌及其他病菌引起,表现为咽痛、咽干、异物感、疱疹、溃疡等,其中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科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黏膜红色晕斑及周围特征性的水疱疹,症状多较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


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可通过呼吸道、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

 

预防措施:


一是告知村民教育自己的孩子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二是告知村民定期对日常用品、家具、地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多开窗通风,保持良好的家居环境;


三是告知村民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留心观察,一旦孩子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


四是告知村民孩子患病后应根据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 1 周,在此期间内应尽量避免外出,不与其他孩子接触;家中如有其他孩子,食宿、玩具和生活用品等应尽量分开,同时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


五是告知村民可带孩子到当地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手足口病疫苗,该疫苗适用6个月至5岁儿童,可预防肠道病毒EV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有效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

 

注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

 

根据一些地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监测结果,5-9月份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易发季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意识障碍为主要特点。


急性期患者血液可能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由于一些草丛等外环境存在带毒蜱虫,高危人群主要为野外垂钓和户外劳动的人。

 

预防措施:


一是告知村民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使用驱避剂(如避蚊胺、避蚊酮等)。


二是告知喜欢遛狗的村民,在郊外草坪等地,甚至自家院落或居民点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三是告知喜欢钓鱼的村民,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四是告知喜欢野游的村民: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五是告知村民,如发现有蜱虫叮咬时,可以用烟头烫后取下并及时消毒,不要硬拔,以防口器断在皮内不易取出,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需要立刻到村卫生室或医院接受治疗。

 

注意猩红热防治


根据近年来疾病监测情况,预计5-6月份猩红热发病人数较多。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

 

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预防措施:

 

一是告知村民注意个人卫生,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孩子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就医。


二是告知村民注意患儿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孩子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带口罩。


二是告知村民注意患儿居室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84消毒液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1~2小时。

 

注意食物中毒的防治

 

5月份各地气温将进一步上升,后期雨水增多,学校、敬老院等集体单位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会有所上升,病原类型主要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同时,近期小龙虾也逐渐上市,集体聚餐增多,应警惕相关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一是结合平时诊疗,加强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报告和风险评估工作;


二是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三是告知村民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预防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