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话“微粒”

2018/12/28 13:32:49来源:上海药讯作者:上海市东方医院药学部 董晓慧

微粒是静脉注射液中难以消除的副产品,其危害不言而喻。

由于静脉注射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污染,在操作中带入微粒也是不可避免。除了药物本身,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脱落是微粒的主要来源。因为高压灭菌时,瓶内空气膨胀使橡胶塞表面产生裂纹,加药时反复穿刺橡胶塞导致橡胶塞撕裂产生了微粒。除此之外,不合格的输液器具、操作人员手部卫生、药物配置场所内的空气微粒都会造成药物微粒污染。即便是在非常洁净的超净工作台进行药物配制,由于不同药物之间配伍,PH变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而中药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

微粒随着静脉输液被带入人体血管,绕开了人体的防御和滤过机制,又难以被免疫系统清除,造成在人体内的长期存留。大部分微粒沉积在肺和脑,对损伤的血管内壁产生刺激,使其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粘着,形成血栓和静脉炎。较大的微粒堵塞细小的血管,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严重时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此外,微粒还会作为致热原导致患者发烧。虽然我们认识到微粒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的,但也没有必要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慌,以至于在该采取静脉注射的时候疑虑重重。 因为人体的毛细循环是有非常丰富的侧枝的,正常情况下,多数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在组织需要大量氧供时大量开放。 即使一支毛细血管被小直径的微粒阻塞,由于侧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组织缺血缺氧。除非是直径较大的微粒。某些小口径的毛细血管(直径4微米左右)仅容红细胞变形后通过,小于20 微米的微粒与白细胞体型大致相当,除非引起严重的肉芽肿等炎症反应,否则一般不会造成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虽然微粒是静脉输液危害的罪魁祸首,但我们更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看待这些药物微粒。一方面,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能经非输液途径给药的,尽量避免采取输液。即只要能达到治疗目的,无创伤的医疗技术是首选;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生产工艺和输液技术日益改进,药物质量的不断提升,严重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低了。尤其是输液器滤网的使用,使微粒的数目大大减少。

因此,对静脉输液,既要看到它的弊端和隐患,避免滥用;也不宜危言耸听,夸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