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布洛芬联用,要注意这18种情况!

2018/11/25 20:02:18来源:基层医师公社作者:樱儿

 布洛芬与下列18种药物联用时,一定要注意!


布洛芬为非甾体抗炎类药物,除了具有解热作用,还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在用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其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保泰松相似,比对乙酰氨基酚强。


另外,布洛芬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FDA唯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烧药,是公认的儿童首选抗炎药物。市场上主要有缓释混悬液、缓释胶囊、片剂、口服溶液、滴剂五种剂型。即便如此,也存在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情况,因此要多加注意。


1氨咖黄敏


氨咖黄敏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四种成份,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布洛芬也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两药物联用后作用增强,会增加肾毒性,因此两药物不宜同时服用。

     

2甲氨喋呤


布洛芬可能增强甲氨喋呤的药理作用,易出现骨髓抑制、肾中毒和严重的口腔炎等中毒反应,因此两药物尽量避免联用,若确实需要联用时,建议在服用布洛芬的过程中减少甲氨喋呤的使用剂量,并注意加强甲氨喋呤的血药浓度监测。

     

3酮洛芬


酮洛芬与布洛芬联用可以增高其血药浓度,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出血风险,因此两药物不宜联用。

     

4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与布洛芬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两药物一旦联用后药理作用会增强,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反应的风险会增加,偶尔会引起视力下降,因此尼美舒利不宜与布洛芬联用。

     

5螺内酯


螺内酯为保钾利尿药,与布洛芬联用后血钾浓度会升高,因此在联用期间应密切监测血钾浓度。

     

6氨氯地平


氨氯地平为长效降压药物,与布洛芬联用后不仅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还会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弱氨氯地平降压作用,因此两药物不宜联用。

     

7苯妥英钠


布洛芬会抑制肝微粒体酶对苯妥英钠的代谢,两药物同时使用后会促使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中毒症状,因此两药物不宜联用,如需联用时建议苯妥英钠减量使用。

     

8丙磺舒


丙磺舒可以降低布洛芬的排泄,使布洛芬血药浓度升高,增加毒性反应,因此两药物联用期间建议减少布洛芬的使用剂量。

     

9丙戊酸钠


布洛芬可以降低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减弱其作用,因此在联用期间应适当增加丙戊酸钠的使用剂量。

     

10复方氨酚烷胺


复方氨酚烷胺为复方制剂,其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与布洛芬联用后会增加肾毒性,因此两药物不宜联用,尤其肾脏功能不好的人群应避免使用。


11抗凝血药物


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物联用时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服用的前几天应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应及时停药并作紧急处理。

     

12磺酰脲类药物


布洛芬可以抑制磺酰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延长降血糖的作用,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此联用期间应注意监测血糖及调整剂量。

     

13避孕药


布洛芬为肝药酶诱导剂,可以促进避孕药在体内的排泄,降低其避孕效果,因此服用避孕药期间不宜服用布洛芬。

     

14双氯芬酸钠


与布洛芬联用后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对胃肠道刺激损伤加剧时可导致溃疡,因此两药物不宜联用。

     

15阿司匹林


布洛芬是一种可逆性抑制剂,阿司匹林是一种不可逆的抑制剂,两药物联用后布洛芬会通过和阿司匹林竞争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乙酰化作用位点而与其产生药物的相互作用,又因为布洛芬和阿司匹林在环氧化酶上的结合位点相近,服用布洛芬可能会阻止阿司匹林及其位点的结合作用,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减弱。


因此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避免服用布洛芬,如需联用时至少在服用阿司匹林30分钟后再服用布洛芬或至少在服用阿司匹林前8小时服用布洛芬。

     

16氨基葡萄糖


氨基葡萄糖与布洛芬都具有抗炎作用,两药物联用后会使得布洛芬血药浓度升高,增强其抗炎作用,因此两药物联用期间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少其中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

     

17巴氯芬


服用巴氯芬后在加用布洛芬,会加重巴氯芬产生运动失调、定向力障碍、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毒性反应。

     

18氢氯噻嗪


布洛芬由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抑制肾血流量,可减弱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因此两药物联用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水平。


布洛芬是众多非甾体抗炎药物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作用,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加上是OTC类药物且剂型多样,适用于不同人群使用,但是布洛芬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药物间的联用就是其中之一,在药物选择多且联用多的情况下,注意药物间的联用作用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避免因联用不当而造成的疗效减弱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第4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7  

2.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