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是活血化瘀的传统中药,性温,味辛,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红花黄色素(SY)来自菊科红花属红花的干燥花,为其主要水溶性成分,由多种查耳酮类化合物组成。目前有关红花黄色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红花黄色素对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为了总结红花黄色素的研究成果,指导和规范红花黄色素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特邀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编写《红花黄色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此处仅摘录临床部分,其余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全文查看)
1 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1.1稳定型心绞痛
一项包含2 013例患者的多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能有效缓解不同严重程度的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在高龄(年龄>70岁)、心绞痛严重或伴高血压、糖尿病的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中仍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两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红花黄色素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和2.8%[2,3]。一项系统评价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3 02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心电图改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4]。另一项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 30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系统评价也显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5]。
1.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一项样本量135例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红花黄色素可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三项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特殊患者人群,包括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红花黄色素不仅能缓解心绞痛症状,且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7-9]。此外,红花黄色素与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或其他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提取物等)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的同时,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10,11]。
1.3急性心肌梗死
一项随机单盲对照试验,纳入发病3天内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124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抗炎、稳定斑块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治疗 2周后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胸闷胸痛症状显著减轻,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每搏量及舒张早期速度峰值)显著改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降低 (P<0.05)[12]。实验室指标提示,临床经红花黄色素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B型脑钠肽(BNP)等均得到显著抑制,提示红花黄色素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抗炎和氧化应激等多途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13]。
2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2.1脑梗死
多个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有利于脑梗死的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红花黄色素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对抗血栓的形成,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14-16],可使患者血液中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红细胞聚集能力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能显著增加凝血酶原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17],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18],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的微循环有效灌注[19],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20]。一项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包含897例脑梗死患者和一项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包含800例脑梗死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均显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良好 [21,22]。
2.2其他
四项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红花黄色素用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安全、有效 [23]。一项样本量70例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经红花黄色素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可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24]。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单用或与丹参注射液、氟桂利嗪等合用,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眩晕、呕吐、眼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25]。
3 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
3.1糖尿病肾病
多项样本量60~90例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能够显著抑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性反应,降低尿蛋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肾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26];红花黄色素与贝那普利联用,在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改善高凝状态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贝那普利[27];红花黄色素与缬沙坦联用,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下降程度更加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8];红花黄色素与厄贝沙坦合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患者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24 h尿微量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等指标减低较单独用药更加显著[29]。
3.2血液透析
一项纳入7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血液透析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可以使患者的炎症指标明显降低,而营养学指标显著升高,提示红花黄色素治疗可以抑制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提高其营养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30]。另有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还可以改善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纠正脂代谢紊乱。因此红花黄色素对血液透析具有保护作用[31]。
4 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一项纳入84例骨科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钙与红花黄色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2]。另有一项包含12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也显示,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可显著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33]。有研究观察红花黄色素对血透患者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采用多普勒超声作为评价手段,结果证实红花黄色素可显著降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比率[34]。
5 临床应用建议
5.1应用范围
推荐红花黄色素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心血瘀阻证,症见胸痛、胸闷、心悸者。根据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建议红花黄色素可酌情应用于以下疾病中医证属血脉瘀阻证者:(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急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2)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2使用方法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为冻干粉针,每瓶装150 mg(含红花总黄酮80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250 mL溶解后使用静脉滴注(滴速不高于30滴/分)。每次 1瓶,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为液体制剂,每瓶装100 mL(含红花总黄酮 80 mg和氯化钠900 mg),静脉滴注(滴速不高于 30滴/分)。每天1次,每次1瓶(100 mL),14天为1个疗程。
5.3联合用药
长期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在指南规范化用药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并不增加出血风险。红花黄色素与依达拉奉有协同作用,能够抑制血栓形成,保护神经元,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红黄花色素联合使用奥扎格雷钠,可以抑制TXA2合成酶,阻止血栓的形成;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法舒地尔、丁苯酞、纳洛酮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免疫功能,并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5.4注意事项
根据红花黄色素的作用特点,建议临床应用时监测患者的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不建议将红花黄色素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因本药活血作用较强,出血性疾病、孕妇、哺乳期女性、月经期女性建议慎用。
专家组组长: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邓悦(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林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红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鲁卫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东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马中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彭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徐浩(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肖保国(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朱明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执笔人:付长庚,丛伟红,刘玥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