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2016/4/25 9:45:15来源:医学界临床药学

不同种类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组成不同,适应证也不同,使用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理状态合理选用。


氨基酸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当疾病状态导致人体外源性氨基酸摄入不足、内源性氨基酸产生不够,难以满足机体对氨基酸的需求时,人为补充氨基酸则有利于获得正氮平衡。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属多种L-型氨基酸根据营养或治疗需求以适当比例配制而成。不同种类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组成不同,适应证也不同,使用不当可导致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理状态合理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根据制剂所含氨基酸种类可分为3种、6种、9种、14种、15种、17种、18种、20种。按药理作用可分为平衡型和疾病适用型,平衡型如:18AA18AA-Ⅰ、18AA-Ⅱ、18AA-Ⅲ、18AA-Ⅳ、18AA-Ⅴ等;疾病适用型如:肾用氨基酸,肝用氨基酸等。

 

各种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特点及适应证

 

1.1平衡型氨基酸

此类氨基酸含有人体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主要用于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造成的蛋白质缺乏;改善大型外科手术前、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分解代谢旺盛者,如烧伤、严重创伤、感染所致的蛋白质损失;各种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等。平衡型氨基酸配方组成不同,如所含氨基酸浓度、比例,糖的种类,电解质种类,微量元素构成,pH值,抗氧剂种类等方面均有差异,临床使用中应引起注意。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即属此类。小儿使用氨基酸输液应降低苯丙、蛋、甘氨酸的用量,增加半胱、酪、组氨酸用量,以使血浆氨基酸谱保持正常,如“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Ⅰ)”。牛磺酸有保护细胞膜、促进脑细胞发育、维护视网膜正常功能和防止胆汁淤积及增强心肌细胞功能等作用,但婴幼儿肝酶系统不健全、胱硫醚活性低、蛋氨酸低谢不全,易致牛磺酸不足。此外,人乳中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高。为适应婴幼儿的特点,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中添加适量的牛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小儿复方氨基酸适用于小儿患消化系统疾病不能经胃肠摄食者;各种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严重创伤、烧伤及败血症等体内氮平衡失调者及早产儿、低体重儿。

 

1.2疾病适用型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配方特点及适应证不同疾病状态下,对氨基酸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适用于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的氨基酸种类及配比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1.2.1肝病氨基酸输液制剂:

肝功能不良患者的营养支持较特殊,氨基酸制剂选择不当会导致昏迷。因为肝功能不全或肝昏迷患者的血浆中芳香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浓度明显升高,而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的浓度普遍降低,BCAA/AAA摩尔比值降低,导致脑内儿茶酚胺合成障碍和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因而干扰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肝昏迷。根据此原理设计了以支链氨基酸为主的肝病用氨基酸输液。肝用氨基酸具调节肝脏疾病患者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作用,可改善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引起的肝性脑病的症状以及供给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适用于急性、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以及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肝功不全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等。

 

1.2.2肾病用氨基酸输液制剂:

对早期肾衰者,无必要过分限制蛋白质。但慢性肾功能衰竭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体内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失调,体内大多数必需氨基酸血浆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血浆浓度正常或升高,氮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在体内,使残余肾单位进一步遭到破坏。肾用氨基酸补充必需氨基酸,可使因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例不当所致的氮代谢产物增加的症状减轻或停止,而蛋白质合成可增加,营养好转,氮质血症减轻。使慢性肾衰进展延缓,保护肾功能,适用于非终末期慢性肾衰患者,尤呈负氮平衡而低蛋白饮食不能纠正者及各种透析患者营养不良者。应激状态适用型氨基酸注射液:这类氨基酸的组方特点为含高浓度的支链氨基酸。此配方的依据主要有:(1)危重患者、应激状态患者肝功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芳香族氨基酸水平增高,支链氨基酸水平相对下降,造成氨基酸失衡,营养紊乱。补充外源性BCAA成为必要。(2)在严重创伤(手术)时,骨骼肌蛋白分解成为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尤其表现为丙氨酸和支链氨基酸的消耗。因此补充外源性BCAA成为纠正负氮平衡、促进骨骼肌蛋白合成的重要手段。另外,一些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单组份氨基酸注射液也可纳入疾病适用型氨基酸的范围。如常见的精氨酸注射液,适用于肝昏迷或其他由血氨过高所致的精神病;赖氨酸注射液具有促进脑组织新陈代谢的作用,适用于颅脑综合症、脑血管病等。

 

氨基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2.1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

常见过敏样反应、发热、寒战;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静脉炎,过敏性休克,其发生多与输注速度过快有关。有过敏性疾病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患者过敏史,对曾有过氨基酸或其他药物、食物过敏者应慎用。由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属高渗溶液,且氨基酸的渗透能力强,外周静脉输注时可导致静脉炎,尤其在输注速度快、用药时间长的情况下该不良反应更易发生。外周输注时最好与5%10%葡萄糖注射液同时串输以降低渗透压。

 

以下几种情况者更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1)输注速度过快、未经稀释直接输注原液。

2)患者过敏体质。

3)患者自身处于发热中、感染急性期、体质特别虚弱时,更容易发生这样的反应。

4)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可诱发过敏反应。

 

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并严格控制滴速。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min以内,最快可能在1min以内出现,提示临床使用时应密切关注用药早期出现的临床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及处理。文献报道的最迟不良反应发生在连续用药52d后,且是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提示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存在迟发不良反应。

 

2.2不良反应处置及转归

复方氨基酸引起的大多数不良反应只要及时发现,经减慢滴速、停药、对症处理等处置后可缓解或治愈。即使是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只要抢救及时,措施得当亦可抢救成功。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使用注意事项

 

3.1对症施用

各种氨基酸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应当在充分掌握各药配方特点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疾病病理合理选用。如平衡型氨基酸输液适用于血浆氨基酸谱正常的患者,不适宜于因氨基酸紊乱的肝病患者和肾病患者,否则会诱发、加重肝昏迷症状和对肾脏的损害。成人用平衡氨基酸输液同样也不适宜小儿使用。

 

3.2能量摄入

为使氨基酸用于蛋白质的合成,需同时或预先给予足够的非蛋白质的热量。一般以1g氮同时需100200kcal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中以葡萄糖对人体最好。

 

3.3无菌操作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易繁殖微生物,使用前应对药品进行检查,如发现异常,则不能使用。滴注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注射后剩余的药液不能储存后再用。

 

3.4调节滴速

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老年人和危重患者尤注意。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滴速要求也不相同,使用中应区别对待。如平衡型氨基酸输液和肝病用氨基酸输液以40/min为宜,肾病用氨基酸输液以15/min为宜。同时,使用过程中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减少患者出现不适而恐慌,并应向患者讲明控制滴速的意义,叮嘱患者不宜擅自调整滴速。

 

3.5避免混用

如将氨基酸输液制剂与其它输液制剂或药物混合,有增加理化性不相容和微生物污染的危险性,因此,不主张与其他制剂混合使用,作为肠外营养制剂给药时,应严格按照配置程序进行混合。

 

3.6合理存放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光、氧气及温度较为敏感,常温、避光保存,该药多为过饱和溶液,遇冷可能出现结晶,可将药液置于50℃~60℃水浴中缓慢摇动,使结晶完全溶解后并冷至37℃后再用,但应注意,当药物发生浑浊、沉淀时不可再用。

 

3.7正确输注

由于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浓度较高,应先输其他等渗或低浓度液体,或在其他液体之间输注,且应选用较粗的血管或更换注射部位。

 

3.8避免过量

治疗用氨基酸注射液为一类不平衡氨基酸配方制剂,不能长期使用,以免氨基酸平衡失调。平衡型氨基酸也不能长期大量使用,可能会引起酸中毒。

 

3.9平衡其他

营养摄入完全依赖静脉营养的危重患者,长期使用氨基酸制剂时宜同时补充适量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10避免突然停药

长期使用氨基酸制剂可出现高血糖,故不宜突然停药,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