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可不是小问题,这些临床诊断思路快记住!

2017/3/27 10:57:04来源:海峡消化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腹泻多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每天排便3次以上,粪便量和性状发生变化,粪便量增多,不成形,便溏稀,含水量增加,或在一定的时间有频繁水样便,每天排粪便总量超过300g,有时便中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有黏液、脓血。根据病程,腹泻有急、慢性之分。病程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


每日消化道进水是从两个途径,一是摄入,每日饮水约1500ml,食物中含水约1000ml;二是从消化器官分泌到肠道的消化液,如唾液1000ml,胃液2000ml,胆汁1000ml,胰液2000ml,小肠液1000ml,大肠液600ml,共计约7600ml。如加上外摄入,共计约9000ml。但是,这些水分又被肠道重吸收,空肠每日吸收水约4500ml,回肠每日吸收水约3500ml,结肠吸收水约900ml,共计约8900ml。因此,每日自粪便中排出的水约有100ml。如果水在小肠内不能被充分吸收,或小肠液分泌过多,则有大量的水进入结肠。结肠每日吸收水最大量为2500ml。若超过结肠吸收能力或结肠分泌增加,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发生腹泻。


临床诊断思路


一般情况应考虑腹泻的症状和引起腹泻的病因病史、起病情况与病程;伴随症状和体征;询问过敏史、服药史。注意下列变化:体温、血压、精神状态、皮肤黏膜、皮肤脱水情况、体重变化、腹部压痛、包块、肠鸣音、腹水等。急性腹泻诊治流程见图1。


微信图片_20170327105402.jpg

病程短、起病急,应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或急性食物中毒。起病慢、病程长、消瘦或营养不良而腹泻次数相对较少者,多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肠道慢性感染(如肠结核、血吸虫病)、吸收不良或肿瘤。若腹泻已持续2年以上,则结肠癌的可能性小。夜间无腹泻可考虑功能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