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疹的外治疗法

2018/12/23 19:31:13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作者:任现志

重点概述

药疹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黏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的急性炎性反应,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病因病理 多由禀赋不足,感受药毒,邪毒入里化湿、化热,湿热毒邪外伤肌肤所致。


诊断要点 ①发病前有明确的用药史。②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 d,重复用药常在24 h内,甚至数分钟内发生。③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④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呈全身性、对称性,也可呈局限性。


外治疗法


涂敷疗法


涂敷疗法是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涂敷疗法常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温中止泻、活血消肿、止咳平喘、利尿摄尿、燥湿收敛等各种功效的药物,用于发热、痄腮、哮喘、泄泻、腹痛、遗尿、暑疖、湿疹、烧伤等疾病。


例如,百部、苦参、五倍子、生甘草、白芷,煎液涂敷患处治奶癣;白芥子、胡椒、细辛研末,生姜汁调糊,涂敷肺俞穴,治寒喘;如用鲜马齿苋、大青叶、青黛、紫金锭等,任选一种,调敷于腮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吴茱萸粉涂敷于足底涌泉穴,治疗滞颐等。


处方 青黛散适量。


用法 上药用麻油调敷,用于小范围皮损未破溃,有糜烂渗液者。1次/d。操作时,先暴露、洗净敷药部位,将调好的药糊、药膏平摊于消毒纱布、油纸或塑料薄膜上,继以胶布固定,药泥亦可不加遮盖,但干后须及时更换;药液涂敷则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取药液,敷贴患处或穴位。


注意事项


①涂敷药物,必须保持湿润,如干燥或不能黏附患处,则可直接影响疗效,所以最好用塑料薄膜或油纸等覆盖,减少其蒸发,并防止污染衣物。


②对湿疹、疮疡等局部有皮损的创面或黏膜用药,应进行局部常规消毒,所有药粉亦应高压消毒处理,同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③施术后对患儿应加强护理,适当减少活动,以防敷药脱落。


④视患儿病变部位确定敷药的剂量大小及规格,一般应随制随用,不宜多制久用,否则易于变质失效。


⑤对久病体弱的患儿及应用有毒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敷药时间不宜过长,用药注意观察局部及小儿反应,以免刺激时间过久导致不良后果。


药浴疗法


药浴疗法亦名药洗疗法,是让患儿在药液中浸泡、洗浴的—种治病方法。药浴疗法能解毒杀菌,消肿止痒。局部药浴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有毒物质排除,并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此法种类繁多,对小儿多采用药物温水浸浴法。


处方1 苦参10 g,黄芩10 g,黄柏10 g。上药水煎外洗,2~3次/d。适用于大面积皮损者。


处方2 大青叶适量。上药加水煎汤,外洗患处。适用于皮肤潮红无渗出者。


注意事项


使用本法应特别注意药液温度,不能过烫,以防灼伤皮肤,还要注意室温,以防受凉。对于皮肤病变,药洗时不要擦伤创面,并保持局部清洁。


湿敷疗法


湿敷疗法是根据病情配制药物,将配方药物加工成散剂或水煎汤,使用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在患处,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处方1 马齿苋适量。上药加水煎汤,待凉后,用无菌纱布浸透冷湿敷患处。


处方2 黄柏适量。上药加水煎汤,待凉后,用无菌纱布浸透,冷湿敷患处。


注意事项


①纱布蘸取药液的量要适度。纱布拧得不干不湿


②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③使用时,要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15 min换药1次。


④部分患儿也可先熏洗,后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