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三伏贴”在群众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是中医“冬病夏治”的一个好方法,今年7月16日开始入伏,我们编辑了三伏贴的使用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以及对它的一些冷静思考,供大家参考。
关于三伏贴的应用各种
作者/李允昌
一、配方
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
二、主穴
大椎、定喘、肺俞、膏肓俞、中府、膻中
三、穴解:
大椎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
肺俞穴:统一身的卫外功能;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中府穴: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膻中穴: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一切气病皆可选用。
四、起泡后的处理方法
三伏贴的发泡灸,有的人起的泡较大,有的人是密密的小水泡,一般大的水泡,可以挑破,然后再在这里拔罐,把里面的污水,废水和病邪的水汽拔出来。
起大水泡的地方,痊愈需要时间,下次这里就不能再贴敷了,只有等到大的水泡痊愈后,才可以贴敷第二次。
密密的小水泡,可以挑破拔罐,也可自行吸收。
贴敷后,应该继续温和灸,这样局部会拔干,消炎,好的快一些。
有些人对发泡灸很惧怕,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发泡灸,给疾病提供了排出的路径,所以对于有些疾病的效果才会出奇的好。如果有慢性病,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的疾病,建议贴敷三年,明年的三伏天或三九天,都要记得最低贴敷一个疗程,那么慢慢地抵抗力会逐渐增加,疾病会慢慢痊愈。
五、注意事项
1、不怕发泡
此三伏贴药量足,很多人使用都会起泡的,其实也正是这一次次的起泡,才给了疾病一次次的排除机会,疾病才会慢慢修复,体制也会慢慢增强的,治疗疾病需要过程。
2、贴敷时间
小孩贴敷20-30分钟,成人贴服40分钟~1个小时,千万不要时间太久,否则一定会起水泡的。
3、贴敷疗程
三伏贴,如果没有发泡灸发生,可以隔日贴一次,连续5天算是一个疗程。休息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也是这样循环贴敷,连续三个疗程,这个疗程的治疗算是结束。
如果发生了发泡灸,那么就等到灸疮痊愈后在贴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4、贴敷禁忌
皮肤不容易愈合或疤痕性皮肤者慎用。
包治百病?“三伏贴热”的冷思考
作者/王敬
近些年来,“三伏贴”越来越受到百姓的认可,每伏的第一天,全国很多中医院的门口就排起长队,人们不为别的,只为接受“三伏贴”。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东西南北的人们如候鸟迁徙般的每年在伏天冒着酷暑赶到中医院接受“三伏贴”呢?
那是因为他自己或周围熟人如平素容易感冒,老哮喘等毛病接受“三伏贴”后都收到了很好的近期或远期效果使然,尝到甜头的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外治法。
其实“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方法中的一种方法,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盛夏的“三伏”,这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三伏”时节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或方法来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达到强身治病之目的。
在“三伏贴”热的背后,我们应该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在抓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群众对中医疗效的认可与信赖。
但做为中医人在“三伏贴”热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就以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思考一:“三伏贴”适合症问题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专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但现实是部分医疗机构基本上是对来“三伏贴”者不拒,这其中的确有病人主动要求的情况,但事实造成有意无意的病种扩大现象的发生。
思考二:“三伏贴”穴位相对固定问题
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是辨证论治,但现在“三伏贴”所用穴位不少医疗机构敷贴穴位为大椎,肺俞,膻中,天突等穴位,不管病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情况,也不管是否有兼夹症,通通都用固定几个穴位,把“三伏贴”变成了流水线的工作。
思考三:“三伏贴”敷贴操作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
随着“三伏贴”热的出现,在每伏特定时间如同每年春运一样突然出现大量病人涌向医院,医院不接受这些候鸟般的病人吧又会带来大量的医患矛盾。
接收吧,但很多社区医疗机构本来中医人员就少,为了接待这么多病人,很多医疗机构不得不让其他人员来“友情客串”,笔者曾就发现本应给病人敷贴肺俞的“三伏贴”贴在心俞甚至更低的位置。
思考四:“三伏贴”敷贴时间选择问题
“三伏贴”敷贴时间很多医院或医生传达给病人的信息是最好在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这样造成大量病人每伏第一天集中到医院接受敷贴,伏天本来就是高温天,病人在医院排长队等待敷贴,有的医院队伍都排到室外,这有可能使病人出现中暑等情况的发生。
其实,“三伏贴”只要在三伏天期间进行贴敷都是可以的。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即可。
思考五:“三伏贴”作用原理临床与实验研究有待进一步跟进
“三伏贴”又称“白芥子涂法”,现在“三伏贴”敷贴药物组成源自清《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
“三伏贴”主药是白芥子,现代研究白芥子含白芥子甙,其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后经白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所以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
“三伏贴”其作用原理一可以发挥其药物的温经散寒的作用,二来通过发泡作用,形成类似发疱灸,发疱罐的现象,通过刺激让正气慢慢增强。随着“三伏贴”的普及,“三伏贴”作用原理有待有科研机构进一步完成。
思考六:不能让“三伏贴”完全替代“冬病夏治”其他方法
“三伏贴”虽然有很多优点,但还是有不少问题,如适应症问题,“三伏贴”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体寒的人,那阴虚有热之人是不适合用“三伏贴”的。
另外,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也不适合用“三伏贴”。
其实,“冬病夏治”其他方法还有很多如刮痧,拔罐,艾灸,药物等都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在“三伏贴”热的背后,我们应该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在抓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群众对中医疗效的认可与信赖。
但做为中医人在“三伏贴”热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就一些问题进行冷静思考,该补不足的要尽快补不足,该完善的要尽快完善,该研究的要尽快研究,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段时间出现一个热点,然后大家一拥而上,最后因为适应症扩大,服务跟不上等原因又一下子冷下来的结果。
我们希望中医“三伏贴”能长时间热下去。
本文第一篇整理自网络,作者/李允昌;第二篇摘自王敬刮痧的微博,作者/王敬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