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打开这场闹剧的序幕:在一家养老院的门诊部里,某位康复师一天“高效”服务了30名患者。
这位治疗师难道拥有《功夫》中包租婆一样的风火轮脚力,还是掌握了某种未公开的“瞬间复原术”?
不然怎么在24小时里完成这壮举?
当然,警方和医保局显然比我们更清楚:这不是神话,而是骗保的老把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怎么回事。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养老院门诊部的负责人林某,发现医保基金是一片“尚未开发的金矿”。 于是,他拉上了自家亲戚,用虚开医药单据的方式,连演两年“数字游戏”,骗走近百万医保基金。 别问钱怎么到手的,问就是“业务结算” 警方一调查,果然,康复师实际一天最多服务15名患者,你说这虚报的15人都是哪来的?只能解释为“幽灵患者”了。 1 一个“神奇”的数字,30名患者 30名患者每天,即便患者一个个排队如流水线般转场,治疗师也得像陀螺一样转不停才行。 现实中,一名康复师一天工作量一般在10到20人之间。即使是“地表最强康复师”,30人也是接近“人类极限”。 养老院护工每月工作天数统计表/上海普陀警方 问题来了:门诊部负责人是糊涂了,还是胆子肥了? 显然是后者。对于骗保这样的“创收”路子,他不但熟练掌握,还一口气玩了两年。这中间涉及的数据异常、患者流量、财务流向,都说明他是个“专业选手”。 2 荒诞背后的深思 更荒唐的是,这类现象层出不穷。早些时候,国内某地医院被曝光虚报住院天数,给“住院”患者提供了堪比五星级酒店的待遇: 挂号、打卡,走个过场,患者回家睡觉,住院病床却在账上“翻滚”。类似事件多次曝出,可见某些人盯上了公共医疗这块“蛋糕”。 骗保手段五花八门: 有的医生给从未踏入医院的患者开药,有的医院搞“套娃式”收费,层层包装,虚增开销。 还有一些骗保事件同样令人啼笑皆非。某地有人冒充病患,用假身份挂号住院。 甚至连死人也能出现在账单上——活人干完一天的工作,晚上还能“兼职”到另一间病房“继续治疗”。 比起“神奇30人”的康复治疗师,这些案例更像是黑色幽默剧…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