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监督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各类医疗案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期,健康宁波公布了2023年度宁波市卫生健康行政处罚的典型案例。具体内容如下:2022年9月,根据群众投诉举报线索,宁波市海曙区卫生健康局对某中医门诊部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该中医门诊部通过对外出租、承包医疗科室、分享利润的模式违反了法律规定,违背了医疗机构为公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损害了公共利益,应依法惩处。
某医院在诊疗活动中未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相关规范案
2023年5月,宁波市江北区卫生健康局对某医院在诊疗活动中未遵守诊疗相关规范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警告、罚款人民币20000元的行政处罚。
《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该医院未遵守诊疗规范,未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是底线,务必落实自查自纠,确保医疗安全。
2023年3月,根据投诉举报线索,宁波市镇海区卫生健康局对某会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没收器械2台、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8729元、罚款人民币155000元的行政处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未经备案,不得开展诊疗活动。该会所营业执照注明的经营范围并未包含医疗服务,却利用医疗器械开展医疗美容服务。这种越线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023年7月,宁波市镇海区卫生健康局对某公司未按标准规范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行为依法进行查处。根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警告、罚款人民币15000元的行政处罚。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活动,并对出具的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该公司未按标准规范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用人单位依据此类职业卫生技术报告,无法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进行有效控制,势必会损害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本案的处理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何提供规范服务起到借鉴作用。
某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系列案
2022年6月,根据投诉举报线索,宁波市北仑区卫生健康局对某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职业健康检查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警告、罚款人民币40000元、吊销健康体检和外出职业健康检查资格的行政处罚。
职业健康检查,是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健康检查。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该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某美容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案
2022年7月,宁波市鄞州区卫生健康局对某美容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为他人开展射频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处以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800元、没收器械、罚款人民币50000元的行政处罚。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医学美容的定义,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生活美容机构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此案所涉器械,在说明书中刻意规避了射频原理,这种“小聪明”掩盖不了该美容店开展射频医疗美容服务的违法事实。
2022年11月,宁波市奉化区卫生健康局根据区市场监管局移送的线索,对刘某非医师行医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相关规定,对当事人作出没收针灸针3盒、罚款人民币20000元的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处罚决定,经行政复议和法院行政调解,罚款金额变更为人民币100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未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本案当事人未取得医师资格而为他人实施了针灸,违反了法律规定,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但本案当事人非主动(患者要求当事人为其实施针灸)开展诊疗活动,在法院调解下减轻了对当事人的处罚,符合法律的规定。
2022年11月,根据投诉举报线索,象山县卫生健康局对某医院发生医疗事故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相关规定,对该院肝胆胰、疝、小儿外科作出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的行政处罚,对涉事医师分别作出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责令暂停10个月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
医疗事故的发生,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未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有关。
本案中该医疗事故经鉴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医院科室停业,涉事医师受到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责令暂停10个月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教训深刻。
无独有偶,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于近期也选取了2023年多起行政处罚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

图源:威海市卫健委官网
2022年6月,乳山市卫生健康局接群众举报,反映肖某某无证开展医疗美容活动。经查实,肖某某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行医资质的情况下,擅自为顾客开展注射水光针、玻尿酸等医疗美容服务项目。经进一步核实,肖某某曾于2021年8月因非医师行医被乳山市卫生健康局给予行政处罚。
肖某某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乳山市卫生健康局依法给予肖某某罚款人民币130000元整的行政处罚。
2022年9月,肖某某向乳山市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复议。2022年12月,乳山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认定:《处罚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处罚适当。2023年3月7日,肖某某分期缴纳罚款,该案正式结案。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微整、瘦脸针、隆胸、拉皮、抽脂等项目,均属于医疗美容项目,擅自开展医疗美容属于非法医疗美容。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相关凭证,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2023年2月,环翠区卫生健康局执法人员在对威海某诊所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该诊所工作人员纪某某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擅自为患者开展诊疗活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相关规定。经进一步查询,纪某某于2014年9月曾因非医师行医被原威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给予行政处罚。
2023年4月,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对纪某某下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纪某某提出听证申请,称自己为医学毕业生,且当时的患者是由诊所医生洪某接诊。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对听证情况进行复核后,对洪某接诊患者情况未予采信,并对洪某伪造病历进行另案查处。
2023年5月5日,环翠区卫生健康局依法对纪某某处以没收违法所得20元,罚款人民币80000元整的行政处罚。
任何个人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医学毕业生、实习生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注册,必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才能参与临床诊疗活动,不能独立从事诊疗活动。
2023年8月,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群众举报,反映某医院伪造患者病历。执法人员经调查核实,发现医师王某存在未经亲自接诊,伪造患者的病历资料,下达长期医嘱中的特级护理、使用防褥疮气垫和临时医嘱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ST、颅脑CT、出院医嘱等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相关规定。
2023年10月,威海市卫生健康委依法给予王某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20000元整的行政处罚。
病历资料既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诊疗活动中客观、真实、完整的记录,又是判断其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失、承担何种责任及合理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
医疗机构要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病历书写基本技能,确保医务人员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书写病历资料,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某医院未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案
2023年3月,荣成市卫生健康局执法人员在对某医院监督检查中时,发现该医院未按规定对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吕某某和张某某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检查,没有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档案,违反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
2023年4月25日,荣成市卫生健康局依法给予该医院警告,并处罚款人民币5000元整的行政处罚。
医疗机构应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在此提醒广大放射诊疗机构,要依法规范经营,严格规范管理。
在总结这些案例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违法行为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些典型案例不仅展现了医疗卫生监管机构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完善的成效。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个体从业者,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医疗卫生活动。这不仅关乎公众健康安全,也是维护医疗秩序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这些案例也提醒公众,在选择医疗服务时,应谨慎识别非法医疗行为,以保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