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国不少城市都迎来了感染高峰。很多人调侃,连空气里都弥漫着“阳”的味道。
与此同时,很多人发布了感染后的经历。虽然因人而异,有的人几乎无症状,有的全身酸痛、“喉咙像吞刀片”、“嗓子都要咳出来了”,有的整个“感染期”只维持了一两天,有人一个星期后都有咳嗽,但总体上,大家对感染的恐慌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如果认为,应对放开后的感染高峰像很多人感染日记记录的这般轻松,也未免有点过于乐观了,也低估了“抗疫”的复杂性。
首先要知道,那些看起来“不过如此”的感染日记,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经历。
只要愿意接触更多的信息就不难发现,在很多地方,由于缺乏最基本的退烧药,医院门诊在深夜都还是排着长队。尤其是有小孩感染的家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担心,可能是旁观者没法想象的。
比如,媒体就报道,在上海,有市民排队三四小时只开到两粒布洛芬;有人排着排着就昏厥了……
甚至,在一些城市,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医疗挤兑其实是在真实发生的。
也就是说,感染后,因为不同的原因,不同群体的“悲欢”并不相通,仅以个体的经历去评价整个状况,注定存在“失真”的可能性。
其次,到目前为止,感染后的状况被更多呈现的,主要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本身在医疗资源上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的真实状况,却被忽视了。
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地方。
发热人员数量激增,在医院发热门诊、卫生所以及村医务室问诊的人员数量增多——农村医务室发热人群扎堆输液,基层医护缺乏应对“阳性”人员经验。
大家都知道,多数农村地区在疫情三年之中,都是病毒活动最少的地区,也一度被视为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现在的状况之下,农村地区可能将成为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地方。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很薄弱,本身的药品库存少。
前几天,媒体报道,湘中某县级市下辖的一个镇,离“县城”30余公里,但这个5万余人的小镇,日常的卫生医疗主要依靠当地的一家中心卫生院——全镇唯一的卫生院,仅8名医生。
这样的医疗资源配备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冲击,就不需要再赘述了吧?
有人说,现在国家已明确要求,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补课。这当然是好消息。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恐怕不容乐观。
一方面,当前几乎全国所有地方的医疗资源都吃紧,如果说医药资源还可以加班加点生产,要临时增加足以应对冲击的医护人员,则无疑要艰难得多。
另一方面,在医疗资源的安排上,农村基层地区天然是弱势的,处于资源调度能力和分配的最末端。不说别的,最近“抢占县城退烧药”的话题就冲上热搜,一些县城原本不多的药品库存还遭遇了异地抢购。
要知道,农村地区居民,本身网购的普及率就相对较低。这意味着购药备药的能力就低多了。所以,到底还有多少完全“无药”的家庭,值得重视。
当前距离春节还有不足一个月,农村地区将逐渐迎来学生、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届时的感染人数势必进一步上升。
从此前流传的各地感染高峰时间来看,像湖南、江西等外出务工大省的高峰时间,都普遍是在春节前后了,充分反映出它与人员流动的关系。
当然,理论上,感染高峰越是推迟,越有利。比如,可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再比如,在更多地方渡过高峰期后,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会有所缓解。
但也要注意的是,如果感染高峰在春节期间,也面临一个很大的变数,那就是物流等各个系统都可能处于“放假”状态,到时候会不会反而加剧资源“短缺”,需要提前预防。
比如,物流是否能够保持正常的效率?医院系统会不会出现休假情况,而人员不足?特别是一些基层门诊,会不会关闭?这些都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前部署。
农村地区的老人和小孩较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可低估。
虽然说,多数情况下,感染后都无需去医院,但老人、小孩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带基础病、慢性病的老人,恰恰是对医疗资源需求最大的群体。
农村地区,老龄化本身最严重,很多农村老人由于没有体检的习惯,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也会比城市中的老年人更多。在这种情况下,重症率很可能比城市中的更高。
目前,相关部门已明确要求县城医疗机构增加ICU病房配置。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农村地区人口分布比较分散,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即便县城有足够的ICU病房,能不能把病人及时送到医院,这同样是个问题。
所以,120急救系统的建设,需要把各个环节考虑到位。
此外,农村诊所,一般是夫妻档,他们感染后是否能够正常接诊?在症状明显无法接诊的情况下,是否又只能选择关门?可能也得有明确的规定和预案。
除了医疗资源方面的挑战,农村地区的一些就医观念,也应该得到科学引导。
前面提到,目前很多农村诊所都出现了扎堆输液的情况,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药物,很多人只能选择输液缓解症状,另一方面,也与一些人长期以来的就医习惯有关。
但其实,输液可能既无必要,也增加了基层医疗的负担,还容易造成新的传播风险。
还要看到,农村地区对病毒的认识也还存在更多的误区,除了一些人仍有恐慌心理,各种“偏方”可能也是大行其道,这同样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
综合来看,农村地区到底如何平稳度过首轮高峰的冲击,目前来看还有较大的未知数。
正如上述报道援引一位基层医院院长的观点所指出的,“会不会发生医疗挤兑?目前还没有,之后会不会就无法下定论。”
唯一值得期待的是,现在还有“补课”的空间和时间。
但愿,能够把一切不该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
这是一个特别罕见的病例,小女孩出生时...
双手皮肤干燥、老化,接触水后皮肤变白、脱皮,水干后...
来源:村医导刊 □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 王...
5月8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