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医护人员出现阳性!国务院:医护感染后应采取隔离休息!

2022/12/15 8:48:49来源:国家卫健委、医学界智库、爱爱医等

12月1日,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停诊,官方回应是因为医护人员中间有阳性,关闭了住院部,患者可以在门诊就诊开药。


近期,各地不少医院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北京、石家庄、广州等地,不少医院的医生、护士、护工或患者都出现了阳性病例。


疫情三年,医院是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疫情来袭时,第一个受到影响的肯定是医院,最不能倒下的还是医院。也正如此,出现医护人员感染,医疗资源挤兑等状况,是无法避免的。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很多人并不害怕自己感染,而是担心自己不小心感染,导致院感事件的发生,将其它疾病的患者置于危险中。同时,也担心若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谁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


医护人员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疫情之后,情况更甚。


12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多位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这一主题,回答媒体提问。其中多个问题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密切相关。


  


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怎么办?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明确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重点包括两类。第一类是风险极高的,包括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要求他们在作业期间闭环管理,每天进行核酸检测。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回应提问称,“新十条”特别提出,要对感染者进行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者,可以选择居家隔离治疗,也可以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医务人员由于岗位特殊,每天会接诊大量新冠患者,因此面临的感染风险最高,工作也非常繁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职业暴露。


一旦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也应当遵循“新十条”有关要求。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提出一系列要求。首先,要加强对重点区域、即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区域的管理,在发热门诊、急诊、病房等,要优化相关工作流程,配足医护人员力量。医务人员要科学做好个人防护,科学穿戴防护用品,努力将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以保障执业安全。同时,医疗机构也要加强医疗资源的调度和准备,来满足临床诊疗工作的需要。


其次,国家卫健委多次要求,要落实好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各项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特别是要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临床救治工作,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编组、医疗力量配备和工作班次的安排,能够确保医务人员的力量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至于因大量职业暴露造成感染后影响临床工作。


再次,医疗机构有其特殊性,一是人流量大,二是脆弱人群非常多。因此按照“新十条”要求,进入到医疗机构要查验48小时核酸结果我们要求患者要尽可能地提前做好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就诊患者及陪同人员都要规范佩戴好口罩。一旦有急危重症发生,即便没有核酸证明,也是以救治为先。


12月9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关爱医务人员等相关内容。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全员培训,指导所有医务人员严格规范执行感染防控措施,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配备适宜、充足的防护用品,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执业安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对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对分娩室、新生儿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和部位的医务人员原则上实行每日一检要密切监测门急诊运行和床位使用情况,结合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统筹调配人力资源,优化排班编组、有序值班值守,保障医务人员得到合理休息。




如何统筹日常诊疗和新冠救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解释,已经做了4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和统筹。已经指导各地强化医疗救治床位准备,扩增救治资源,特别是制定分级分类诊疗策略、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对患者实施分级和分类救治,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医疗机构日常医疗服务工作。


第二,科学精准做好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不能对发生疫情风险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停了之、一封了之,特别是像发热门诊、急诊、手术室、透析部门、重症监护室等。对确有风险需要进行处理的区域,也要做到快封快解,以速度恢复正常的诊疗工作。


第三,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工作。要求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地址等,要方便公众、了解相关信息。


第四,要求建立台账式管理。基层社区对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孕产妇、定期血液透析等特殊人群要实行台账式管理,保障好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能够畅通就医绿色渠道,做好服务衔接。


同时,还要求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能以任何原因推诿或拒诊,同时也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的作用,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充实和科学调度院前急救力量,让120能够打得通、送得到,能够保证服务到位。



医疗机构如何做好重点人群分级分类救治?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指出,这是“新十条”中很重要的内容。统筹做好医疗资源的布局和利用,重点是要做好新冠感染者重症和有重症风险因素人群的医疗救治工作和管理。


她介绍,分级分类救治包括几部分:


第一,对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基础性疾病或基础性疾病处于稳定期者,可以进行居家自我照护。《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对此提出指导性意见。如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即可。有发烧、咳嗽者,做好对症治疗,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通过互联网医疗形式,由医生进行专业指导。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居家隔离和观察治疗不是放开,而是为了更精准有效地分层救治,一方面预防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另外一方面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危重患者的治疗。在这方面,对居家隔离人员强调要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内的成员尽可能少接触,如果接触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二,重症或有重症风险者要收治到定点医院。已选择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同时配足配强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团队还要做到多学科,既保证新冠肺炎的治疗,更要保证基础性疾病的治疗。


第三,针对在就诊过程中确诊新冠感染的情况,综合和专科医院在门诊、急诊、住院区域都要设立缓冲区,要保证这部分患者得到救治。